如果老师对孩子说“你有毛病啊!”怎么办?

以下内容根据群内交流整理,感谢画中画提出好问题,才能碰撞出这样的火花。感谢画中画整理文稿,我最后审定。
(配图是应今天的景,新闻里截图来的。不过,内容也挺应景的哈,家长跟老师,相互理解,家校联手,为了共同的爱――孩子。)
画中画:
昨天我问我家佑佑,明天教师节了,你想不想送礼物给老师啊,她说想啊。
我突然想起来曾经她说过被老师发罚站墙根过,就问了一下,老师有没有骂过你啊,她说我有时在教室乱拿东西时,老师大声生气的说:周佑安,你有毛病啊?
我听到这一身汗[惊讶],亲们,你们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对待呢?
绿水:
先看看孩子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如果孩子大大咧咧,觉得没什么,那就没什么。
如果孩子受伤了,可能才需要介入。
问题并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当事人如何看待,才是关键。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学了心理学,就觉得老师打骂孩子就是很大的事情。
可能孩子觉得老师对谁都这样,说我几句我也没觉得什么;
也可能孩子觉得,老师以前都这样说别人从来没说过我,我还挺期待老师也这样“关注”我一下呢。
就是去看到全部。

画中画:
是的,当初我脑海里就冒出来要不要和老师谈谈,友善提醒一下她呢。
我问孩子,你觉得自己有毛病吗,孩子笑着说,没毛病[偷笑]
当时我就当下这个念头了,我想只要孩子自己不认可这个评价,我也不认可,那就伤不到孩子,改变不了别人,那就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让自己的孩子强大起来,去过滤掉负面的评估吧!
(此处可能这样问孩子更合适:老师这样说你,你的感受是什么?)
绿水:
我想谈谈“负面的评估”这句话。
评估是不是负面的,要看这个说的人的起心动念,也要看接收的这个人他是如何理解的,所以不存在绝对的负面,不能说老师骂学生一句,我们就说这是负面的话,这个是负能量,这个是不好的。
不能这么武断的去评判。
任何话语都是中性的,所以不要轻易的在心里认为那个是负的,这个是正的。
就是我们学了心理学,我们学非暴力沟通啊,我们很注意这个讲话,讲正面的,讲鼓励的,积极的,讲观察啊,观察不评判。
但是我们身边大部分人是没学过非暴力沟通的,没学过心理学的,他讲话是受本能驱使的,就是他从小在他的原生家庭当中,他学到的那一套讲话的模式,他就用到他的成年后所有的关系里。
如果这个人是老师的话,他就会跟学生用到这种模式。
就是小时候形成的模式,长大了你会用它对付全世界。
那我们这个模式,每个人的模式都不一样。就是,有的人是用这个愤怒来表达爱,就像我们说的述情障碍;有的人是就是用冷来表达热,就是他表面上就跟你好像面若冰霜,但他其实内心是火热的;
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根据表面现象去给人贴个标签,说这是负的,这是正的。

我们要学习到感受到别人这个冷漠的语言背后的关爱,批评的话语背后的希望、或者期待、或者鼓励。
很多老师会用批评来表达鼓励的,包括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那一代也是用批评来表达鼓励,我们会很受伤,会感觉到很难过,或者说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分辨不出来,我们只能根据这个表面意思去判断父母爱不爱我的时候,我们会受伤,成为童年创伤。
但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语言环境的影响,这个父母的语言模式是怎么来的?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我们这个模式如何去重新解读?
就像贺岭峰老师说,心灵的外置与重构,就是这种模式我们去看到,我们去重新解读父母这种挑剔指责语言背后的模式和期待、正面动机。
我们去看到这一些就是重新去感受这种看起来不太好的负面的这种行为背后他的那个爱。
就是我们学了心理学之后,我觉得是我们跟这个世界更加融合了,我们能够从身边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冷的还是热的,不管他是正的还是负的,就不管他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看到他背后的爱,我们都能从其中感受到爱、接收到爱。从而呢,滋养我们自己,滋养我们的关系。
我觉得学习心理学最后是达到跟周围的环境,是更加融入的感觉,是更加互相滋养的感觉,不管对方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学不学心理学,他有多糟糕,这个都不管。
就是只要是关系都可以来滋养我们——就是看我们感受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当然在学习心理学的初期,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感觉到:哎,这个人他是抱怨型的,这个人他是指责型的,这个人他讨好型的,那个人真会甩锅……你就会对周围的人有很多很多的评判,这也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就在这个评判过程当中,好像我们跟世界是对立的,我们跟周围的人际关系是对立的,我们看老师,是不对的,老师这个行为对待孩子是错的,我们看别的家长对待那个孩子,我们看着真心疼这个孩子,那个老师,那个家长是错的。
就是我们会根据我们学到的心理学知识,给周围所有的人都用我们评判的眼光去过滤一遍,就好像是与世界是对立的,那这是一个过程,每个人学心理学都会有这个过程,是正常的。
那接下来呢,我们要留意到,让自己去进入到下一个过程,就是跟世界去融合,去看到所有的行为背后的爱。
画中画:
感谢绿水老师的热心的解答,帮我全观看待问题,也发现了许多自己没看到的东西,遇到你真好!
写在最后:
教孩子全观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孩子翻译老师的话,翻译爱发脾气的爸爸的话,是一种能力。
我们需要自己先有这个能力和心胸。
育儿即育己。
孩子就是来带我们修行的。
在事情的当下,生气是可以的,难过是可以的,委屈是可以的,让情绪流动之后,再来试着看到背后的真相与爱。
李松蔚说: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到不一样!
修行,我们都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