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子从学校打电话问我,分科读文科好还是理科好?我毫不思索马上脱口而出:读理科。过了那么十秒钟,我才反应过来,补充说当然是以他的兴趣为主,如果他喜欢文科,我也支持。
补充完这句话,电话的这头我轻轻地舒了一口长气。轻轻地,是怕电话的那头感觉得我情绪的变化。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和我沟通的越来越少,我经常回忆自己青春期的时候,是不是也疏离父母。很不幸的是,我把内心深处的记忆梳理一遍之后,很确定地找不到在青春期和父母有深层次沟通的印象。
相比之下,不由得一丝感慨。孩子在人生转折的关口,他愿意听取我的意见,足见他与当年同龄的我比起来,进步巨大。
内心深处不想孩子选择文科,是想他学到一门技术,这辈子可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术。将来的他,随着年轻的增长,技术的成熟,沉淀,不会为了谋职烦心,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必要的职场危机。
我是文科生,一遭遭职场和社会的洗礼之后,我最大的感慨是,每增加一岁的年龄,职场的价值就被削掉一层。我不知道到我退休的年纪,是不是仅会剩下一身皮囊,一副骨架。
所以,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希望孩子选择理科。
在一个饭局认识一个做时下流行的网络平台设计的博士生,开发了一个专业的交易平台,在腾讯和其他风投那里融资2000多万。这是我很羡慕的一个案例,并被此激励着。
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功夫,强化自己的PPT制作水准,希望能够把我的商业思路,形象、具体地展示给投资大咖们,让他们明白,我,还有我的脑子是他们应该发现的金矿。
和博士老板在饭局上聚了两次,一直没有机会和这个博士生老板深谈,没有办法去学习他如何的吸纳风投的重点。有一天在朋友的车上聊到这个博士老板,才知道他当初也是拿着他的商业PPT,拜访了200个风头,才获得了投资的机会。
我问我自己,我会拿着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坚持到拜访第200个风头吗?!我显然不会坚持到那个时候,我肯定自己能够坚持到第20个。可和人家200个相比,我只有人家1/10的努力,我的学历也只有人家的1/N之一,试问我有何理由获得别人的关注与投资!
我的朋友很感慨,说自己有一个好的创意,也因此去拜访过风头。风头听过朋友的创意之后,也表示这个创意很NICE,会继续关注,希望朋友把创意的技术模块开发出来,风头评估过模块之后,会考虑实际投资以及投资的额度。
朋友感慨:为什么博士老板能那么轻松地越过模块开发这个阶段?我说博士是技术男,模块开发是他的专业知识,他只要安心坐在电脑前编写一个月的程序,就可以完成了我们这些文科生无法逾越的技术和开发成本的屏障。朋友点头深感赞同。
当你没有别人的起点,你唯有十倍于别人的日常努力,你才有接近或者等同于别人的职场机会。
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有这样描写: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此刻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所以我在孩子人生转折的关口加入了我的私心,我知道他迟早会离我而去,独立生活、独立承担这个社会的责任、生活的压力、他将来自己的家庭、他自己的女……。
所以我的私心希望他做一个在我看来正确的决定。在我看来是一个将来不用像他老豆那样挣扎活着的正确选择。
在即将进入高三的前期,孩子的班主任说要准备给班里的学生准备一个以外的小礼物,希望家长能够录一段小视频,给学生们即将到来的高三学习进行鼓励,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冲刺加油。
我录了一段三分钟不到的视频,里面没有提到高三、没有提到高考。我更愿意和孩子去回忆他成长的点滴,我们一起玩耍的小事。我不希望他把高考作为人生的生死关口,那只是一道青年生活的一道坎,是否能够迈过去,都还的继续生活。
我想告诉他,这就是人间烟火,现实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