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040战国英雄传之名将李牧

040战国英雄传之名将李牧

作者: 清净无量 | 来源:发表于2023-06-22 21:19 被阅读0次

    四将由来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有人问我战国四大名将是怎么评选出来的?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评选,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这四位的名字共同出现在了《千字文》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所以,我们通常把这四位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本篇我们要讲的就是“起翦颇牧”里的“牧”,也就是李牧。

    偏爱李牧

    李牧出场既高光,司马光对其十分偏爱。

    始皇帝三年(前244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秦国爆发饥荒,原文只有2个字“大饥”。

    第二件,蒙骜伐韩,夺取了十二座城邑,原文8个字“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第三件,赵悼襄王任命李牧为将,攻打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然后又交代了李牧的出身及对匈奴的作战过程。原文附在文末,共392个字。

    前两件事的记载,完全符合司马光的风格,惜字如金,绝不多费半点笔墨。但是为什么对李牧却如此偏爱?暂时按下不表,后文再作回答。

    万里长城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疆的守将,负责防御匈奴。匈奴泛指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游牧的特点是居无定所,机动性极强。因为居无定所,生活物资不无法长期保存,也就是没有存量,所以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外部环境或气候发生变化,就会导致物资短缺的局面,然后他们就会到农耕地带去抢夺。抢得着就抢,抢不着就跑,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受土地和住所的限制,匈奴人来了自己也不能跑,匈奴跑了自己又追不上,所以只能被动防御。秦国、赵国、燕国和齐国北部都与草原接壤,他们通行的做法就是修长城。秦始皇后来修建的万里长城就是把秦、赵、燕、齐的长城连接了起来,让其不留空缺。这一世界奇迹般的超级防御系统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高度重合,为什么如此巧合呢?因为400毫米等降水线就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原来万里长城的位置是自然气候决定的,这是人类与自然融合的一个见证吧。

    李牧守边

    李牧的职位应该是代郡和雁门郡的军、政一把手,权力很大,有独立税收权,而且这个李牧把税收都收归幕府用于军费。有了长城作依托,对匈奴的作战就应该进可攻退可守,但是要想“攻”,就必须有强大的骑兵兵团,当时战国的所有国家中,只有赵国有这样的实力。既然李牧有进入草原作战的能力,又有长城作为后方防御保障,按说李牧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在草原上追着匈奴打才对,但是李牧的做法正好相反,不仅从来都不主动出击,反而派出大量侦察人员到前线对匈奴预警,一旦发现立即点燃烽火,所有人退入城内,任何人不得出城迎战,违令者斩。平时,军队就是练习骑射,每天还杀几头牛改善生活。总之,每天花着纳税人的钱,就是不去出城杀敌。老百姓也不准到长城以北去放牧。几年时间过去了,虽然没有遭受过什么损失,但也是寸功未立。匈奴人都知道了这个李牧就是个胆小鬼,连自己的士兵也这么认为。赵王对此十分不满,于是派人催战,但是李牧不为所动,依然自顾自享受着舒适的军营生活。赵孝成王一努之下召回了李牧,另外派去守将。就像当年廉颇被赵括替换一样,继任者上任后就只剩下一个选项了,就是和前任反着来。《资治通鉴》没有记载这位继任者的名字,但是说这个继任者一点都不怯战,匈奴一来,出城就打。勇气可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不但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反而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赵孝成王倒是知错就改,赶紧让李牧官复原职。李牧这回还摆起了架子,称病不出,赵王说:“必须去。”李牧答道:“让我去也可以,不过有个条件,我还是和以前一样,你不能干涉我。”赵王同意后,李牧又到雁门上任了。上任后又像以前一样过了几年舒服日子,虽说每天好吃好喝,但是做缩头乌龟的滋味也不好受啊,士兵们个个憋着一肚子气,等着与匈奴大战一场。

    决战匈奴

    我们这里也不卖关子了。李牧的这个防御战略与廉颇在长平之战的防御看似一样,实则是有本质差别的。廉颇使用的是“费边策略”。这个策略的中心思想就是消耗敌方战力。对于长平的廉颇来说,防御成本很低,而对秦军来说,战争成本极高,如果不能速战速决,战争拖得越久越对自己不利。李牧要实现的是示弱的意图。要让自己的弱变成吸引匈奴的诱饵,如果不把匈奴吸引到自己大军周围一举歼灭的话。那么战争一旦进入草原地带,李牧的作战成本就会近乎无限,根本不能承受。因为游牧民族的战争逻辑和农耕民族完全不同。假如李牧的骑兵进入草原与匈奴作战,匈奴会马上就会化整为零向四处逃散,你根本就找不到他。只有把草原上的匈奴统统吸引到长城脚下,来一场大决战,才能把匈奴打疼、打怕、打服。看着军营中士兵躁动的情绪,李大将军终于准备决战了。挑选出来战车1300乘,战马13000匹,精锐战士5万人,弓箭手10万人,组织起来,加强集训。同时,放开了禁令,百姓可以出城放牧。临近草原的农耕民族,虽然以农耕为主,但是也发展畜牧业。老百姓一旦走到长城以北,这些人就会被匈奴人视为猎物。匈奴果然来抢劫了,李牧诈败,掳走了百姓几十人。匈奴单于听说占了便宜,纠结了大部队兵临长城,准备大规模实施抢劫行动。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机会,正面吸引,左右包抄,迂回突袭,截断后路,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几万,单于逃跑,从此十余年间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

    李牧之死

    始皇帝十五年,秦国兴师动众伐赵,派了两路大军,一路到达安阳,另一路到达太原,取得了狼孟和番吾,当遇到李牧却直接撤军了。这段记载司马光给了李牧巨大的光环。如果我们相信司马光的记载,那么推测一下秦军遇见李牧撤军的原因,可能是两年前秦军与李牧有过一次交锋,而且秦军战败了。这次又与李牧遭遇,多少也会有点忌惮,所以还是不要正面冲突为妙。始皇帝十八年(壬申,前229年)秦国派王翦和杨端兵分两路伐赵,再次遇到赵国的李牧和司马尚,秦国依然没有敢正面冲突。于是,秦国再一次故技重施,通过行贿郭开,就是那个阻止廉颇回国的郭开,再次向赵王进谗言,诬告李牧和司马尚谋反。赵王迁和郭开这对昏君奸臣的“完美”搭档,果然积极配合秦国,把李牧和司马尚撤换了下来,让赵葱和颜聚接替,司马尚交出了指挥权,而李牧拒不受命,最终落了个被捕处死的下场。至此,赵国最能打的两位名将,廉颇和李牧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过年来的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赶走了颜聚,俘虏了赵王迁,赵国宣告灭亡。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军事实力大增,可以说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也就只有赵国了。但是赵国自己因为贪图便宜接收上党郡,直接导致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坑杀了40万大军,国力大减。同时赵王听信谗言,宠信奸臣,导致廉颇和李牧两员大将不是被弃,就是被杀,与其说赵国是被秦国所灭,不如说赵国是自殒而亡,实在令人唏嘘。

    为何偏爱?

    最后来回答前文留下的问题,为什么司马光对李牧如此偏爱?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穿越到司马光生活的时代,来亲身体会一下涑水先生(司马光的家是山西涑水,所以被称为涑水先生)生活的北宋王朝。北宋,无论从经济到文化,再到艺术,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唯独军事实力太弱,实在与自己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在宋朝的整个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一个无法打破的诅咒般的存在。就司马光而言,他虽然是旗帜鲜明的保守派和主和派,但他绝非投降派。试想,北宋在被游牧民族不断践踏的铁蹄之下,司马光在写到战国时李牧大败匈奴这一场景时,心中一定无法按捺住对李牧这样的将军的渴望及对赵国的羡慕和嫉妒,因此不惜笔墨地来长篇书写李牧。(完)

    原文: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之,李牧如故。王怒,使他人代之。岁余,屡出战,不利,多失亡,边不得田畜。王复请李牧,李牧杜门称病不出。王强起之,李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40战国英雄传之名将李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jm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