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牛津通识读本》:我们时代的伦理学第二章10(节选)

《牛津通识读本》:我们时代的伦理学第二章10(节选)

作者: SudieFaan | 来源:发表于2019-12-17 22:13 被阅读0次

    欲望与人生意义(节选)

    如果悲观情绪占上风,人们就容易沉溺于那些过度膨胀的欲望,比如对财富的欲望或情欲。不难理解,这些欲望从本质上来讲很难满足,至少有时对某些人来说是这样的。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并不能让我们知足常乐,反而常常激起更强烈的欲望。贫困会破坏幸福,而富豪们的生活表明财富增加并不能无限提高幸福感。当今许多人比过去的人更富有,然而,这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幸福了吗?自杀率等有关社会现象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围墙高筑、戒备森严的富人住宅区(如美国长官俱乐部区),已不能证明他们的生活是幸福和令人羡慕的。根据凡勃伦的理论,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国民收入的增长只会提高一道门槛,富人们正是通过跨越这道门槛、突显自我,来满足虚荣心。这就是悲观经济学令人失望的发现之一。

    悲观主义者手中的另一张王牌是情欲:情欲躁动不安、没有安全感,只会得到部分满足。我们希望真正拥有一个人,但或许从未如愿以偿。阅读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性爱的内容,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死亡和寂灭的渴望。做爱本身就如同死亡——爱人被穿透、被击伤。在这种传统观念里,爱之疲惫,尤其是男女性行为到高潮(法语un petite mort,意为“小小的死亡”)时很接近死亡。有人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以《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或《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恋爱中的男女对“殉情”有隐秘的渴望。在艺术作品中,成为被情所困的女子往往是十分危险的,奥菲莉娅、维奥莱塔、托丝卡及米米等无数女性向我们证明了这点。

    一想到即使eros(爱欲)也被死亡笼罩,我们便极度沮丧。但这也许又是抽象之恶的作用。仔细研究一些文艺作品,我们总结出“性欲的本质就是死亡”。我们很容易想,正是艺术家需要这些忧伤恋人们的题材,而不去关心日常普通的幸福和满足。艺术家有充分理由将杰克和吉尔包装成罗密欧和朱丽叶(而杰克和吉尔本身可能乐观豁达得多)。悲剧不仅可以避免,而且也不应是常态的追求。

    ——2019.12.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津通识读本》:我们时代的伦理学第二章10(节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ne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