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经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讲故事的重要性。
比如当我们读小说、看电影时,总是欲罢不能,想一口气看完,常常废寝忘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好看的小说和电影,会不断给你设置一连串的悬念:一个悬念解决了,立刻抛出一个更大的、更有趣的悬念,一直吊着你的胃口,让你不停地想知道后面会怎么样。
这就是利用「问题」来吸引大脑的模式。因为我们的大脑对问题有着天然的兴趣。你创造了一个个悬念,就相当于给它提了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及其所带来的成就感,都会令大脑感到非常愉悦。
这就是故事会如此吸引我们的根本原因。另外,故事的传播性非常广泛,画面感强,便于不同的人理解也是另一个原因。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即故事思维。我们写作的目的,是像读者传播我们的观点,而传播就是要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什么是好故事,好故事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让听故事的人参与到想法的交流中,而不是单纯直白的告诉读者,你应该拥有怎样的想法。
一个好故事,也会迅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瞬间得到认同。
那么该如何培养故事思维,学会讲一个好故事呢!?
1、积累
讲故事是一种观点的输出,那么必然伴随着观点的输入。就好像充电宝,不能无限制的给手机充电,它也要时不时的给自己充电,这样才可以继续给手机输送电量。讲故事也一样。
积累也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书中的积累。无戒老师说过,我们现在所写的东西,前人全部都写过。有句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才更远。我们可以多看多读大师们写的文学作品,从中学习,那些文学大师们是如何刻画人物,如何安排情节,如何切换视角,如何设计对话的。带着问题去读,免得书中的情节太过精彩,只顾着欣赏,忘记了学习。
第二,影视剧的积累。这是一个更为直观的积累过程。因为有人物,剧情的表现更加具体。一部成功的影视剧除了剧本非常好之外,演员也非常关键。演员需要把剧中的人物心理,动作都要表达出来,这样观众才会入戏,才会感同身受。所以,看影视剧的时候,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还有她的台词,都是我们积累的素材。她是如何表现忧伤,表现喜悦的,看过之后试着用文字表达出来,做一个小练习。
第三,生活的积累。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们,父母,朋友,同事,爱人。他们的说话方式,特点,比如口头禅或者习惯性的小动作,这些能侧面反映出他们的什么性格,也可以去反向思考,他的这种性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生家庭,个人经历还是其他什么。这对于塑造人物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把这三方面的积累做一个对比,你就会发现不同个性的人在面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原生家庭和个人经历又造成了人们不同的性格。这样在人物的表现上会更加直观也更加有层次感。
2、实践
有了一定的积累,下一步就是输出我们的故事。这里有三方面的练习。
第一、打比方。当我们一开始培养故事思维的时候,先从最小步骤开始练习,这样做起来不费力,也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可以增加大脑的愉悦感,让我们更容易坚持下去。
举例子就是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去解释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理论。比如上面提到的输入和输出,如果只是单纯的提输入输出,就让人觉得感受平平,也没什么记忆点。可是举充电宝的例子,就会在脑子里留下一点印象,让你想起充电宝给手机充电的场景,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这个知识点。
第二、制造画面感。当我们说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在脑中先构建出这个故事的场景。天气如何,人物都有谁,他们是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姿势,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人物的方位都在哪里,人物的面部表情该是什么样的等等的一些问题。当你把这些都填入场景中,在描述出来的时候,听的人自然就会被你带入你创建的场景里,他的脑子中自然也会有这样的一个场景。
描述的过程中,要添加一些生动的形容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这样听的人就会带着感情进入这个场景。
第三,冲突感。美好的愿望+残酷的现实=冲突。开篇提到,我们的大脑对问题有着天然的兴趣。所以,我们要为这个故事制造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牛郎和织女,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阶层鸿沟跨越不了。还有白娘子跟许仙。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冲突,他们的爱情才格外的动人,让观众格外的意难平。
虽然一个好故事的组成不单单是这几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故事思维这个概念深深的植入大脑,当你拥有一种思维的时候,才能运用这种思维。然后在这种思维上,不断地做刻意练习,让它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本能。
在故事思维之上,不断积累,刻意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不断的去完善这种能力,最后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复杂世界,故事为王。--《故事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