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子》学习第118天《小匡 第二十》第1~2段

《管子》学习第118天《小匡 第二十》第1~2段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4-04-04 08:12 被阅读0次

《管子》学习第118天《小匡  第二十》第1~2段

原文阅读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糺,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糺。又曰:“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鲍叔受而哭之,三举。施伯从而笑之,谓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鲍叔之忍不僇贤人,其智称贤以自成也。鲍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国,管仲、召忽奉公子糺后入,与鲁以战,能使鲁败,功定已。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今鲁惧,杀公子糺、召忽,囚管仲以予齐,鲍叔知无后事,必将勤管仲以劳其君,愿以显其功。众必予之有得。力死之功,犹尚可加也,显生之功将何如? 是昭德以贰君也,鲍叔之知,不是失也。”

字词注释

[1]庸:普通,平庸。

[2]其:大概,也许。语助词,表示推测。

[3]秉:通“柄”。权柄。此指纲纪。

[4]介胄:披戴盔甲。枹(fú):鼓槌。

[5]殆:几乎。

[6]动:指管仲射杀桓公的行动。

[7]宥(yòu):宽恕。反:同“返”。使返还。

[8]不令:不听从命令,不善。

[9]戮群臣:在群臣面前处死。

[10]致:送给,给予。政:政务,指治理国家的事务。

[11]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12]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此处代指国家。

[13]亟(jí):快,急。

[14]无及:来不及。

[15]行成:办理和谈的事务。成,和解,议和。

[16]受:同“授”。给予。

[17]徇:示众。

[18]僇:通“戮”。

[19]比:相亲近。

[20]所谓:所表达的意思。即不合齐君所请求的意思。一说字当作“请”。

[21]柙(xiá):囚笼,囚车。这里用作动词,指用囚笼关押。

[22]三举:哭泣多次。举,行。

[23]能:乃。

[24]已:语气词,略等于“矣”。

[25]勤:帮助。劳:效劳。

[26]予:赞许,赞同。得:通“德”。

[27]贰:协助,辅佐。

[28]知:同“智”。

译文参考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让鲍叔牙做宰相。鲍叔牙推辞说:“我只是君王您的平庸臣子,但您对我施加恩惠,让我不受冻挨饿,这就是君主的恩赐了。如果说一定要治理国家,就不是我能够做到的,大概只有管仲可以吧。我比不上管仲的地方有五个:宽惠爱民,我比不上;治国不丢失纲纪,我比不上;讲究忠信能够和诸侯结交,我比不上;制定礼仪使四方效法,我比不上;披戴盔甲站在军门,让百姓更加英勇,我比不上。管仲就像是民众的父母,如果要治理子民,就不能抛弃他们的父母。”齐桓公说:“管仲曾经亲自用弓箭射我,射中了我的衣带钩,我差点被杀死,现在竟然要任用他,这可行吗?”鲍叔牙说:“他那时是为了他的君主而采取了那样的行动,现在您如果能宽恕他让他回国,他也会为您尽心尽力的。”齐桓公说:“那么,我要怎么做呢?”鲍叔牙说:“您可以派使者去向鲁国请求让管仲回国。”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如果知道我将任用管仲,鲁国一定不会答应的。”鲍叔牙说:“君王您告诉使者说:‘我有一个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贵国,希望能够将他带回在群臣面前处死。’这样的话,鲁君一定会答应的。而且施伯知道管仲的才能,一定会将鲁国的政务托付给管仲的。管仲如果接受了重任,那鲁国就能够削弱齐国了。如果管仲不接受,那他就知道管仲会回到齐国,那就一定会杀了他。”齐桓公说:“那么,管仲会接受鲁国的任命吗?”鲍叔牙说:“他不会接受的。因为管仲侍奉君主没有二心。”齐桓公说:“他对我也是这样的吗?”鲍叔牙回答说:“他不是为了君主您才这样,而是因为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如果想要安定国家,那么就快把他要回来,不然的话就来不及了。”

        齐桓公就让鲍叔牙去鲁国议和。鲍叔牙对鲁君说:“公子糺是我们君主的亲人,请鲁君帮我们杀掉他。”鲁国就帮齐国杀了公子糺。鲍叔牙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把他交给我们,这样我们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君说:“不要把管仲给他们。他们是不会杀掉管仲的,反而会任用他治理政事。管仲是天底下的贤人,有大才能。如果他在楚国做事,那楚国就会在全天下得志;在晋国,那么晋国就会在全天下得志;在狄国,那么狄国就会在全天下得志。现在如果齐国请求并且得到管仲,那么就一定会成为鲁国的忧患。您为什么不杀掉管仲而给齐国他的尸体呢?”鲁君说:“好。”鲁国就准备处死管仲。鲍叔牙进言说:“在齐国杀掉管仲,算是杀掉齐国的罪人。在鲁国杀掉,算是杀掉鲁国的罪人。我们君主希望能够活捉管仲,杀掉他在国内示众,来警戒群臣。如果我们不能活捉管仲,那鲁君就算是要和我国的罪人亲近,这不是我们的国君的请求,我作为使臣不能接受你们的意见。”这样,鲁君才没杀管仲,于是把管仲捆绑起来用囚笼关押送给了齐国。鲍叔牙接收了囚车,为管仲哭了许多次。施伯跟在后面大笑,对鲁国大夫们说:“管仲一定不会死的。鲍叔牙很能容忍,不会杀害贤人。他很有智慧,会选用贤人来成就自己难成的功业。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能先进入齐国而获得君位,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糺晚一点进入齐国,和鲁国联盟来攻打齐国,却使鲁国战败了,鲍叔牙的功绩确定了。鲍叔牙的辅佐得到天助而管仲的辅佐失去了天助,但不管怎样,他们辅佐的事业都是一样的。现在鲁国害怕了,杀掉了公子糺和召忽,把管仲关押起来送给齐国,鲍叔牙知道以后没有顾虑了,就一定会帮助管仲来为齐君效劳,来成就管仲的功业和名声。同时大家也一定会赞许鲍叔牙说他有德行。鲍叔牙曾经有拼命辅佐齐桓公的功劳还不算大,那么使管仲生还荣显的功劳怎么样呢?这是彰显管仲的德行来辅佐齐桓公,凭借鲍叔牙的智慧,是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

核心内容解读

        此篇与上两篇略有出入,内容与《国语·齐语》大致相同,记叙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的过程,详细记载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最终帮助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记述管仲事迹,用意在称许贤人政治,此篇在这一点的表达上,尤为明显。

      本篇开始的这两段内容讲述了鲍叔牙如何向齐桓公进言推荐管仲,又如何很巧妙地向鲁国国君把管仲讨要回齐国。

        文中,无论是齐国的鲍叔还是鲁国的施伯都对管仲之贤能大加赞叹。作者通过鲍叔牙之口说到:“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从爱民到治国,从对外结交诸侯到对内制礼立法,再到鼓舞士卒、激励百姓勇于作战,表达出管仲是具备全方位能力的贤人。

      而文中施伯的评价则将管仲之贤德才能推到更高,“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他直接了当地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有意思的是,对于如此贤德之人,可惜无法为鲁国所用,更可惜的是鲁国君臣在鲍叔牙的拿捏之下又不敢将管仲杀死,只能乖乖地将他送还齐国。文中对鲍叔牙的智慧和胸怀也是给予极大的肯定。他在开解齐桓公的言辞中传达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管仲为国效力而非仅仅忠于某个君主,管仲之贤是为了使国家安定繁荣强大,开明的君主如果能够重用管仲,就会成就大业。这种明君贤臣的国家治理模式是作者在那个时代所推崇的理想模式。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皇权与绅权(上)

        春秋时期,中国国家的权力结构中还没有皇权,但《皇权与绅权》一书中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各个层级权力的思考、解读还是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管子》的学习内容的,在此分享一下。

        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王朝以前中国没有皇帝,一个国家的君主一般称为大王,治理国家的权力并不完全得掌握在这位大王的手中,这时的国家阶层就像一个金字塔,大王下边还有当时的贵族,贵族下边还有各个诸侯,诸侯下边还有公爵,社会等级一级一级向下划分,最后划分到国家阶层的底端:士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是他们也掌握着一部分权利,能够参与到日常管理国家的事务中去,他们的身份也就是我们常在历史书中看到的一个名词:“统治阶级”。

      但在秦王朝建立以后,社会制度发生了转变,大王这个称呼消失了,皇帝出现了。为了独享大权、彰显自己的特殊性,皇帝就有些丧心病狂地把所有权力都据为己有,除了皇帝以外的所有人,只有义务没有权力。之前被层层划分的统治阶级,变成了皇帝的打工仔,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皇帝。有些古装电视剧里一些官员看似也掌握着百姓的生杀大权,其实不然,这些官员只是皇帝权力的传达者,因为法律也是皇上制定的。在皇帝“一家独大”的统治下,曾经风光一时的士大夫们,就此不再享有统治的权力,甚至连称呼也被剥夺了。费孝通先生以秦始皇嬴政建立秦王朝作为分界线,在秦王朝建立以前,绅士就是士大夫,在嬴政建立秦王朝以后,一直到清朝,绅士伴随着国家性质的转变,有了新的名称,叫做退休的官僚、没有做官的举人和官僚亲近的人。想要成为绅士,需要满足如家世显赫等六点要求。

      成为了绅士之后,所享有的权力,同样以嬴政建立秦王朝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绅士们是统治阶层,享有共同治理国家的权力,在此之后,绅权不断衰退,吴晗将绅权的逐渐衰退分为三个阶段:共存、共治和奴役。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但绅士们还是享有很多特权,甚至有些特权还凌驾于律法之上,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灾难。

        共存很好理解,在秦王朝建立以前,君王、各个公爵以及国家阶级最底层的士大夫们,所有这些人都是统治阶级,只是大家手中掌握的权力有大小之分,官位高些权力就大一点,反之则小一点。

      而共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和在任的官僚共治,一个是和皇帝共治。这一部分就是针对秦王朝建立之后,一直到清朝这一时期来说的。谁和在任的官僚共治,其实就是绅士!吴晗先生提到了一句话:贪污是官僚的第一属性。所以,这些退了休,但又觉得不甘心,或者是尚未做官但却对填饱自己口袋十分向往的绅士,便开始了与在任地方官的合作之旅。说是共同治理,其实就是共同压榨、剥削当地普通的百姓。而在任的官僚们,也是非常乐意这种事情发生,因为共享财富总要好过独守清贫,并且若能和当地有势力的绅士结交,对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也是很有益处的。诸如“官绅相护”之类的词语也就从那时候,通过官僚、绅士们的实际行动而流传下来的。

      和皇帝共治,其实就是绅权在加速贬值的一个过程,因为他们的所有权力,全部都要仰仗最高统治者的恩赐,内心对统治阶级产生了极大的恐惧,生怕一句话说错,脑袋就搬了家。进而在最后变成了一群俯首帖耳、顺从圣意的奴才。想要与皇帝共治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先成为皇帝的打工仔,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一个人考试顺利,被皇帝封了官位,那么他就可以被雇用,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聪明的官僚都会和皇帝保持一定的距离,毕竟伴君如伴虎,于是,战战兢兢、辛辛苦苦地熬呀熬,熬到告老还乡或者卸任,那么属于他们的好日子就来啦。

        吴晗认为,其实大多数通过科考在朝为官的人,对这顶乌纱帽的期盼并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强烈,更多人在意的是历尽千辛万苦后,自己所能尝到的一点甜头。以明朝时期的绅士们所享有的特权为例,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拼了命也要拥有这样一个身份:首先,免除劳役,古时候有各种国家强制百姓所服的劳役、兵役等等,但拥有了绅士身份的人,不需要服任何劳役,连带着他的父亲、兄弟都享有这种特权;其次,豁免田赋。成为绅士后,是可以少交甚至是不交田赋的,在位时的官阶越高,退休后免除的金额就越多;第三,出门排场大,绅士们不管去哪儿,出门要有专人引路、坐轿子,宴会上也要坐在尊贵的位置上;第四,可以养奴婢。平民百姓家里是不可以养的,一旦发现,要重打一百大板,但是,绅士是可以养的,而且没有人数限制,等等。

      以上这几点,只是明朝绅士们所享有的一部分合法权力,而在法律之外,一些绅士还享有着更多的特权,他们封山占水、胡作非为,甚至能够把持官府、鱼肉乡里,进而成为一方的土豪劣绅,这种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不断扩大权力的行为,成为了当时普通百姓心中的噩梦。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相关文章

  • 管子·匡君小匡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

  • 管子·匡君大匡

    【原文】 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称疾不出。管仲与召忽往见之,曰:“何故...

  • 管子·匡君中匡

    【原文】 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

  • 人最好格局大一点

    《论语.八佾》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管仲,根据《管子·小匡篇...

  • 日语学习72/1000

    今日学习进度: 1.学习时间:3.5小时。 2.学习内容:复习第二十课。 3.学习计划:日语复习第21课(学习时间...

  • 2019-02-26

    1、要学习管子,背诵

  • 学习论语第5⃣️7⃣️天

    学习《论语》第️️57天 学习内容: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 水至清只无鱼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历来被人称道。但《论语》中,夫子批驳管子“器小:不俭,不礼。”依据有二:“管...

  • 丘(古代区划田地、政区的单位名)

    主语: 《管子·小匡》:“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礼记·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宋 叶适 《兵总论一...

  • 第6天

    减肥第6天,写字第2天,儿子学习第1天,朗读第1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子》学习第118天《小匡 第二十》第1~2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rn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