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要求:“尊重成长的规律,尊重认知的规律”。然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对认知规律的理解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这一段经常有家长希望我给孩子支一些招,从经验层面,我已无招可支。这时候发现读一读认知心理学变得十分必要。
这幅图是认知的核心一、大脑是如何思考的
陶行知编过一段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遗憾的是,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且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思考的过程是缓慢、费力的、不可靠的。如果回想第一次学车的经历,一定不会忘记自己当初的笨拙、近乎白痴的表现,这就是思考的过程。你需要从自己长期记忆里搜寻眼前设备的名称和作用(事实性知识),你还要回忆教练告诉你的挂挡、加油门、刹车的动作(过程性知识),你还要注意地下的标志线和四周的障碍物(环境)等等。当所有的信息都进入你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变得拥挤不堪,于是思考变得异常困难。
再想一下自己成为老手后驾车的体验。眼前的设备已不需要思考他们的位置和用途,有时候不用看,也能随手找到要操控的按钮。驾驶的动作已烂熟于心,挂挡,加油门已经可以自动化操作。应该说这一部分的操作不是通过思考进行的,而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时候你唯一要思考的是去哪里,周边有没有指示灯或障碍物。当进入工作记忆的内容变少了,驾驶就变得轻松自由多了。
思考的成功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
当我们希望学生去思考一个问题时,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同时要保证他们具备思考所需要的事实和步骤,最后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工作记忆空间。我们经常让学生做Read and Think,遗憾的是学生很难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原因往往有:(1)学生没有思考所需要的事实性知识,比如单词储备,背景知识等。(2)课堂指令步骤过多,造成工作记忆空间拥挤。(3)问题的信息提供不足。
二、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
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储备越多,阅读能力越强,记忆效果越好。阅读面广的孩子,头脑积累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将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越快,学习能力越强。
三、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只有进入工作记忆(思考后)的知识,才有可能进入长期记忆。让学生抄10遍单词,学生可能还会忘记,让学生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可能更容易记忆。
四、练习是必要的
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练习使记忆更长久,练习促进知识迁移。
五、后进生如何提升
基因对智能影响是巨大的,但环境可以改变智能。赞扬孩子努力而非能力。坦然接受失败。从完成阶段目标做起。
没时间详细写。借上面的图概括一下:环境引起注意,注意的对象进入工作记忆,经过工作记忆的加工,一部分进入长期记忆,一部分被遗忘。进入长期记忆的对象一部分因为长期没有被“触发”而遗忘,保留的部分为工作记忆提供背景信息。知识只有进入工作记忆,才能进入长期记忆。长期记忆越丰富,提取越便利,思考越快捷。
教师的角色往往就是让环境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充分激活长期记忆(背景知识),并引导思考顺畅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