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专念》
某一天晚上,我们餐厅里飞舞着成群的白蚁。我们在扑杀了白蚁之后,打电话向专业机构求助。一个机构说,你们家里面积多少,按面积付钱,然后他们上门服务来消灭白蚁巢穴。另一个机构说,你们家的白蚁是外面飞进来的,还是自己家里跑出来的?如果是外面飞进来的,自己消杀,如果是自己家里跑出来的,找杀白蚁的公司,上门消杀。我们发现这两家白蚁公司都是按照自己的“潜念”来进行回应的。一家是,按照房屋面积收费,问题是,我们家里真的有白蚁巢穴吗?一家是,把白蚁分成外面飞进来的和家里跑出去的,问题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如何区分白蚁是从外面跑进来的还是家里跑出去的呢?我们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来观察一下被消杀的白蚁的样子,根据白蚁的样子来判定种类就可以了,例如,台湾乳白蚁和家白蚁是迥然不同的。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问题就很轻松地解决了,不用花一分钱。因为被消杀的白蚁是黄胸散白蚁,是从外面飞进来的。
上面这个小故事,发生于我在读《专念》这本书时,我只是把书中的理论顺便拿来,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而已,想不到就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同时避免了消费陷阱。可以这么说,我买书花去39.80元,避免不必要的消费500元,还是相当划算的。小小得意一下。
本书的作者:埃伦·兰格 (Ellen J. Langer)。她是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获得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画家。据她自己在书中的介绍,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对于工作中不确定性的管理,“潜念”和身心二元论之间的联系。
本书最出色的部分也在于她的研究兴趣部分,因为这部分很少见她有引用别人的文献或者研究成果,大篇幅地都是自己的实证过程和小结,因此,难能可贵。可以说,是她真正创新的部分,是她对心理学领域做出贡献的部分。
#对于工作中不确定性的管理。
早期的细微变化既是预警信号,又是进行改良的大好机会。这是一个思维领域的革新。
我用这个思维成功地协助医生发现了妈妈的二次脑梗。妈妈第一次脑梗发作治疗两周后顺利转到康复科,转到康复科7天后,妈妈忽然不想说话,不想吃饭。这个变化既是预警信号,又是进行改良的大好机会,我迅速与医生取得联系,医生第一次判断,脑梗已经治好了,是肺部感染,马上插了胃管,进行鼻饲。第二次判断,是脑梗二次发作,成功挽救了妈妈的生命。
转换背景,以过程为导向可以成功消除心理疲劳。往小处说,是你在埋头写作数个小时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去外面走一圈,然后坐下来继续写,但是,不要告诉自己是在重复之前的劳动,而是告诉自己,上一次是写作,这一次是创作,可以成功消除心理疲劳。往大处说,你在指导学生或者你的孩子进行写作的时候,你可以进行问题重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天赋在哪里,有人可能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人可能是在严谨的论证分析。可以避免引发学生的写作疲劳。梁启超在家书中叮嘱他的孩子们“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和这有异曲同工之妙。
#潜念和身心二元论之间的联系
本书不支持身心二元论,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情绪背景,即我们对于身边事件的解释是导致严重疾病的一连串因素中的第一个环节。(172页)也进行了关于“为改变生理状态,我们有时候只需要改变一下心理状态即可”的实验。这个类似的现象,梁漱溟先生的书中也有提及。希望作者在这一点上,后续可以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有趣的是书的前半部分,教你如何识别司空见怪的“潜念”,潜念形成的根源,为潜念付出的代价。完全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谈,很是过瘾。譬如,我们是不是倾向于将所有的麻烦归咎于某一种原因?我的哥哥曾经就是这样的思维,他把他职业的挫折归咎于自己的劣根性,很久都走不出困境。譬如,我们是不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狭隘的自我形象?我的爱人就曾经把我定义为一个需要他照顾的女人,好在,我自己并不是这么定义的,我只是把他的定义看作是他自己渴望被照顾的一种潜意识反应。譬如,我们是不是会被打车软件中的特快字眼所吸引而误认为真的是特快?
写在最后:没有一本书是万能药。但是,如果这本书是科学家的实验成果,为什么不读它呢?我们何不用其中的某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