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在小升初学情检测中度过。早晨第一科是语文,两个小时。由于有作文,学生有事做。也可能到了陌生的环境,孩子们都在观察,倒还比较乖巧。第二科英语,题量太少,学生要不会做,早早做完。或者也不会,只能干坐着。椅子被扭得滋滋作响,各种坐姿和各种手工。到了下午,是数学。一个半小时,时间足够,但是感觉题不简单,好多孩子都空着题。有些小孩蠢蠢欲动,看看后面的,再看看监考老师。提醒过后,还用眼睛瞪老师。
监考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观察学生,不用知道最后的成绩,你也知道哪些是好学生,哪些是学困生。先看坐姿,有的端正,有的不知要把腰扭到哪里去。再来看字迹,有的孩子的字看了还想看整洁美观,有的孩子的字完全不知所写。可想开学后老师批作业的压力多大啊,费眼睛啊。最后看看考试习惯,已经考了6年试,也算考场老手了。有的孩子尚不知读考生说明,不知用什么笔写。卷面乱涂乱画,还有考试心存侥幸心理的想偷偷看看别人的。这里就不光是习惯问题,还有品行问题了。
数学考试印象最深的是大部分孩子的应用题解答真吃力啊,离考试结束还有20分钟,四页的试卷,有的孩子还有整整一页是空的。一看全是应用题。抓耳挠腮,随便写了个算式应付了事。应用题从小学三年级,不,应该是幼儿园就有渗透,为什么孩子还是不会呢?首先是心理上的害怕,其次真的不懂里面的增长率还有谁用多长时间追上了谁。当然可能还有思维等其他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到底我们需要小学老师培育什么样的孩子,送到初中来?王绪溢博士提到学习的基础是思维的训练,方法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小学和初中老师都在做这件事。只不过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增加任务的难度,思维从直观到抽象,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习惯从好到更好。但若小学阶段没有完成,来到初中,孩子自然会感到吃力。哪一个学段都不可以放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