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和儿子一起去锄地,娘俩就锄地的问题做了一番讨论,结果发现我们的讨论很有一点哲学的意味,想记录下来。
起因
今年春天,老公租下了一亩多的地,在离我家大约1公里远的山上。租地的原因是老公喜欢在地里和自然亲近的感觉,想要在工作累的时候去地里放松一下。
地已经租下来了,那我们就要播种,施肥,锄草,一样也不能落下。农时不等人,不会等老公想去地里的时候才长个正好,还是有些工作落在了我和儿子的头上。
在干活的时候,我们娘俩变干边聊,聊出来很多问题来。
1..谁在种地
一路走到地里,我们遇到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在60岁以上。问题是:年轻人哪里去了?30年前,我十几岁的时候,地里干活的都是我父母那一辈的人,他们是主力军,还有20出头的年轻人,也很多。大家在同一片田里干活,相互之间还会聊几句,顺便休息一下。老远就能听见传出来的欢笑声。到秋收的时候更是大家集中在一块田里干活,加上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欢乐的场景。现在地里干活的是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不见踪迹。也没有了生气。我们租的这块地就是人家年纪大了,种不动了,儿女都不愿意种,才租给我们的。
时代变了,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农业经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现在,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农业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却越来越依靠设施和能源。不上农家肥了,改成用量可以精准控制的化肥,本来农业是靠通过植物固定太阳能而成为了能源生产者,生产者却在更多的消耗能源。这是一种悖论吗?
2.地里种什么
对于我们来说,地里种的作物不是为了打粮食卖钱,是为了锻炼身体,是为了种一点自己吃,是为了体验过去的回忆,是为了情绪价值。所以我们在一块田里会种上玉米、大豆、土豆、白菜,四季豆、萝卜、南瓜等等,各种各样自己想吃的。当然不是我一家,附近的几块地都是一样的,只是各家选择的种类不一样,而且也都是租的老年人的地。
这种模式和城里的休闲农庄很像,不过我们花费更少,土地更多,自由度更大。好像我们赚到了。
从经济农业到休闲农业,从财富价值到情绪价值,土地的使用目的也已经发生了改变。
3.怎么种,怎么管
我们签下合同的时候,别人已经种下了,有点迟了。所以我们看了看土壤的情况,没有请人耕地,直接种上了种子。这种做法在资深老农民来看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这么做了。我们也清楚的明白这样做的后果,所以只能在后期管理上多下点功夫,弥补前面的损失。
锄地锄什么?我跟儿子说,我父亲就不算合格的农民,他锄地的时候,草是除不干净的。他锄得很快,但锄过的地上,会留下很多草。父亲告诉我,锄头底下有3宝,温度、空气、水,锄地不等于锄草。儿子听了思考了一会说,他同意父亲的做法,让我抱怨了很多年的、自以为正确的道理崩塌了。当老公和我说起某某种地锄了3遍、4遍,地里没有草的时候,我是佩服的,也有些自惭形秽。两种不同的说法,我都接受了,但这么多年来,却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是有矛盾的。
简单的锄地,选择怎么锄,锄到哪种程度,要看你选择哪一个道理站队。
被兔子吃过的豆苗小洁
儿子跟我说,玉米植株大了的时候,下面的小草是不会影响玉米生长的没必要把所有的草锄得一干二净。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年轻人的思维好快。
我们谈了很多,先记录下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