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这场大饥荒的范围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安徽。
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1941年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灾,收成大减。当时几乎没有浇水设备,为了多产几粒粮食,农民没日没夜的浇水抗灾,然而,还是有很多百姓断了粮,只得食树皮,啃草根,煎熬的过着日子。1942年,持续了一年的旱灾刚刚平息,却又遇到了蝗灾,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接二连三的灾害使河南大部分地区收成寥寥无几,甚至绝收。
一时间,饥饿如魔咒般降临到中原3000万人头上。空气中充满了宁静、恐怖的气息,整个河南饿殍遍野,饥尸纵横,每天有上千人被饿死,而这些不幸的死者大多被遗弃在路边,任其腐烂,成为野狗的食物。一位亲历者回忆道:“1942年,我只有8岁。我看到一只野狗,叼了个死人头跑过来,这惨烈的一幕,时常进入我的梦境。”
当遍地绝望的时候,茫然的灾民只能向着更远的地方,寻找希望。人人都处在饿死的边缘,挣扎着,痛苦着,沉默着,与死神做着斗争,一批批面黄肌瘦的灾民,他们成群结队,带着一家老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带着祖宗的牌位,逃离故乡。
这些灾民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有艰难的逃亡。消息闭塞的年代,他们不约而同的将希望寄托在通往外省的火车铁路上。或许他们只是听说这次饥荒挨饿的人很多,但他们一定没有想到,当经历着相同命运的难民聚集到一起时,是三百万!在逃亡的路上,形成了一个300万人的难民潮。他们顺津浦路南北逃亡江苏、顺京汉路南北逃亡湖北、更多的是顺陇海铁路逃向陕西。
1942年6月1日,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全国粮政会议,要求“征购的数额要超过征收的数额,必须作到征收一分,征购一分以上”。因为征收针对全民,而征购主要针对有余粮的地主富绅:“征购多于征收,才能使小户负担减轻,而对于大地主富户要他多出余粮来应购,必须如此才符合我们粮食政策平均和平等的原则。”此次会议召开时,河南已有旱情,但尚未成灾,蒋介石也尚未得到任何关于河南灾情的报告。
同年9月9日,西安王曲军事会议上,以蒋鼎文为首的河南军方向蒋介石报告了灾情实况之后,河南省政府的救灾工作展开[2]。9月16日,李培基迫于中央压力,正式成立河南省救灾委员会;9月28日,李培基正式发表讲话,提出“今后本府决定将救灾一项,定为中心工作。”此后,整个河南省政府的运转,即彻底转入救灾模式。王曲军事会议上,中央直接减少了河南的军粮配额,并立即从陕西开始向河南运粮。
9月到10月间,为中央及河南地方救灾工作的第一阶段。其内容,主要侧重于调查灾情及救灾计划、办法的拟定。调查方面的主要工作,是查勘各县灾情实况,详细记录“充足、自足、不足、待救”四种户口;具体的救灾计划和办法则依据上述调查制定。
9月后,随着救灾工作的展开,河南省救灾委员会相继制定了《紧急救灾实施办法》、《奖励各县绅商富户自动救济灾贫办法》、《节食救灾办法》等政策法规。并设立难民收容所,较大程度上缓解了难民的无序逃亡。河南省政府卫生处抽调精干力量,组织临时防疫注射队,为鲁山等地的难民注射疫苗,减少了一些无谓伤亡。
10月30日,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豫籍参政员郭仲隗将所收集的河南灾民所吃的榆树皮、观音土、雁粪等带到大会上当众展示,涕泣陈情,并领衔联名提出了《河南灾情惨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河南的灾荒得到了国民政府的确认,派要员前往勘察灾情,赈济灾民。
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为救灾的第二阶段。此一时期,各项救灾工作均已分别展开。中央发放了三次急赈款;河南省政府自筹赈款500万,并在陕西购得麸皮300余万斤运回发放,地方亦筹款1000万。针对流民开始实施各种以工代赈。向第一战区长官部借了后方的囤粮3.5万包,向汤恩伯部借粮160万斤,军队节食麦300万斤以及向陕西省购买的存麦2万包,分别发放了下去;各县所存的仓谷,勒令必须在1943年麦收之前全部散发给灾民;其他如查封大户存粮、设置粥厂、组织募捐等工作,均是在此一时期大规模展开的。对逃荒的灾民,则根据其逃荒的主要路线沿途设置救济站,供给灾民吃住。
1942年,蒋介石亲自下达手令,命河南省救灾委员会沿陇海线,在重要地点设立粥厂,救济西去逃荒的灾民。后择定广武、洛阳、灵宝、常家湾、阌底镇等5处各设一厂,统限1943年1月1日组织成立,开始收容西上灾民。其经费全部由中央拨付报销。自设立至结束,共耗费经费800余万元,救济灾民达55.8万余人。此外,省内各县亦普遍设立粥厂,总计4289处,收养灾民189万余人。
为救济流民,救灾委员会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一、由省府出面向陕、鄂、皖等省交涉,求其允许河南灾民入境并赐予安置,灾民可在火车站乘坐免费的火车前往陕西;二、指定管理流民计划,令各县对确无生路的灾民,加以登记编组,发给证明文件,然后准许出境谋生,并在沿途指定人员管理或派员护送,以免滋扰。三、在洛阳组设办事处,与潼关火车站一起专门办理赴陕灾民的运送事宜,并由省府出资在潼关火车站发放救济费,灾民每口发给伙食费5元。最终的移民结果,由省府遣送在洛登记赴陕灾民约计318,500余人;由各招待所遣送入鄂者21,966人(另有自主赴鄂者10万余人)。与此同时,省府还命令前线各县,须“切实督饬所属团队协同国军,在通往地区地点设哨盘查,制止良民逃往敌区”。
从河南全省县政府到省政府全面出动,单1943年前由收容所遣送的难民总数达10万人,而各县组织登记发放到其他各省,如赴陕灾民32万,赴鄂灾民2.2万,另蒋介石令河南省府在陇海铁路沿线设立粥厂救济灾民,各县设立大小粥厂4000多处,河南八区开仓放谷给灾民,总计达35万石。从陕皖鄂总购进平粜粮2450万斤,配发各县。针对流向陕西的难民人数众多问题,河南省赈济会在全省各市设立了办事处,主要工作是有序运送难民。省政府并致电陕西、湖北、安徽等邻省,呼吁“各本救灾恤邻之旨,对豫民入境赐予安置”。 虽然政府做了相当安排,但临近冬季之时,灾民死亡率急剧上升。个别地方甚至发生了卖妻卖儿、易子而食等事件。
自然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而灾难前居安思危的准备和应对预案,以及灾难来临时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精诚团结应对灾难才能将损害降到最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