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家训。这本书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三经世变,身仕四朝,以一介儒生,最后在隋朝统一后,被太子召为学士。他重视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他的家庭教育就要求子孙研习儒家经典。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父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可以过分亲昵;骨肉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可以简慢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
身为父母,可以对孩子严格,但是凡事要有个度,过于严厉或者过分亲昵都是不太恰当的行为。
如果对于孩子过于严格,孩子就去心情压抑,如果对孩子宽容,孩子就会放纵没有边界。所以就就要求身为家长的我们,能够做到对孩子严格但不严厉,宽容但不纵容。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人们都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因此造成的弊病太多了。聪慧俊秀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喜爱怜惜才是。那些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本意是想以自己的爱厚待孩子,反而因此害了他。
身为父母,面对两个或者三个孩子的时候,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多少会有所偏颇。有的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喜欢男孩,对男孩很宠爱,但是对女孩子就爱答不理,女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影响下产生自卑的情绪。
两个孩子,一个聪明伶俐,就会得到父母的喜欢,但是身为父母不能展示出来自己对孩子的偏宠,否则会让其他孩子感到沮丧,容易产生嫉妒心。身为父母一定注意自己行为,不要过度关怀宠爱孩子。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凡是与人言谈,提到对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长姑,都要在称呼前面加“尊”字,从叔父母以下,则在称呼前面加“贤”字,这是为了表示尊卑差别。
关于礼仪相关的知识,应该让孩子多了解。比如:对自己儿子的谦称“犬子”,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家尊”,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称“家慈”。对对方父亲称“令尊”,母亲的敬称“令堂”,对对方的哥哥弟弟前面加“令”,称“令兄,令弟”,对对方儿子的敬称“令郎”,对对方女儿的敬称“令爱”或者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这些礼仪相关的知识,身为父母也有些不知道,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不需要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但是尊卑有序还是有思想上的意识。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人之所以要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开启心智,提高认识力,以利于自己的行动 。
读书学习要有目的,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学习在行为上改正错误。一个人如果平时骄横奢侈,可以通过阅读古时书籍看看古人的恭谨节约,通过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时古代人学习的意义。
如今学习的目的逐渐改变,以前学习目的是修养自身德行,提高自己认知,现在通过学习是为了自身需要,要考试,要上大学,要有好的工作。随着社会环境不同,现在流行全民阅读,提倡传承中华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