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家丁立梅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多篇文章被设计成高考、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有文章入选中学课本及中等专科院校《语文》教材。阅读丁老师的文字可以被狠狠治愈,一点也不夸张。她喜欢“用音乐煮文字”,而她文字的本身,就是音乐,抚慰心灵的轻音乐,令人无法拒绝。
最近以抄丁立梅老师的散文来静心,纯手抄,与单纯的捧着阅读有很大的不同,期间体悟到了抄佛经的功用。先看看这篇美文《相见欢》的开头:
花,真大,硕大。白缎子扎出来似的。人普遍称之广玉兰。它其实还有个别名,叫荷花玉兰。这叫法才真叫体己,把它的清新脱尘,活脱脱给叫出来了。它是开在树上的荷花。
荷花玉兰在作者眼里清新脱俗,而作者的文字也同花一样,清新自然、简洁大方,如三泡后的花茶,虽淡,却回甘。
今天抄的这篇稍长了一点,用时四十分钟的样子。前三分之一时,心里还有些浮躁,偶尔会游离抛锚,抄到中段,心静了许多,随后,就渐渐融入到了她的叙事中——
将散文划分为叙事学的,是散文作家彭程。公众号有太多对丁老师散文的解读,每位作者解读的侧重点各不同,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的,那今天就尝试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梳理一下这篇散文的肌理:
01 显身叙述者
文中第四段开始出现叙述者“我”。以“我”为叙述视角的叙述视角,与读者的距离会瞬间拉近,代入感增强。
散文这种文体的特征决定了叙述者就是作者本人,这有别于小说,小说中的“我”,不过是作者设计的一个叙述视角而已,并不是作者本人。
散文是主观的抒写,即便是写人记事,也是从作者的角度观瞻外界。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散文是“光屁股文学”,导演、作家郭敬明说散文是“掏心掏肺”的文字,充分说明了散文这种文体,是经由作者本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而成,“文如其人”,就是对散文最好的诠释,也正是很多人喜欢读散文的原因。
02 叙述者解构
这篇散文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第一人称在中段解构为第三人称。作者巧用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年少时,与荷花玉兰相关的一场美丽相遇,而在文末,又转回了第一人称“我”。摘抄一部分原文如下:
“没课的时候,我喜欢躲在二楼的阅览室看书,捡了窗口坐。窗外,一颗荷花玉兰,枝叶茂盛得都附到窗台上来了......
接着语风一转,转为了——
“咦,花开了?”那一天,终日在一张台子后坐着,负责登记各类报纸杂志的男孩,突然站到女孩跟前来,顺着女孩的目光,看向窗外的荷花玉兰说。
文末又回来了——
“经年之后,我每遇到荷花玉兰,会想起这些来。男孩的样子早已模糊,却清晰地记得那一朵一朵的花,在我青春的枝头,静静绽放。”
为什么要在人称上这样转来转去?散文家彭程先生说:“这就是散文的技术含量。”按照他说的方法,我们可以试一试,将文中的“女孩”换成“我”,再读一读,文风一下变得不自然,还略显尴尬。这就是叙述者解构的妙处,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去灵活运用。
03 对话不用“转述语”
叙述语是叙述者的叙述,转述语是人物对话。转述语在散文中属于次要的。这由它的文体决定了。
文中男孩和女孩的对话,没有常用的冒号和引号,直接用叙述语叙述出来,一种语体顺下来。现在,很多小说也借鉴了散文的这种手法,读者不用跳来跳去地理解人物的对话,这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摘抄原文一部分:
是啊,花开了,女孩答。低头,眼光落在书面上,有些慌乱。
我看你每次来,都借阅诗歌一类的书,你很爱诗?男孩问。
整个画面的意境,没有被跳来跳去的对话破坏,从而形成了统一流畅的叙述。
04 动力元
散文作家彭程说:“小说的动力元是情节张力,散文的动力元是叙述者的张力。”我的理解就是,散文作者即叙述者在自导自演,像说书的一样,自己将叙述的节奏带动,不时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不由自主地看下去。还是对照原文来理解:
“与它,不是初相识,而是再相逢。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吧,我在外地的一座城读书......”
读到这里,读者自然就会好奇,接下来一定有故事发生。这就是动力元,动态的。
读丁老师的文字,从来就看不到静态的描写,她会不停地带着读者走,那些动词、形容词的巧用,即便是静静绽放的一朵花,她也会通过语言的音律、颜色的跳跃、叙述的张力,将黑白的文字描绘成一副五彩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钦佩她那股玲珑剔透的劲儿。
05 小结
这篇散文,作者以花喻人,先描绘了玉兰花清新脱尘的美,和它自尊自爱的身姿,进而由花及人,将这种清高孤傲衬托在男孩身上,给作者留下了一段鲜活的青春记忆。作者淡淡的岁月感怀,也如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唤起了读者的共情:相见欢,一别也两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