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想用最近研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写一篇科普向的文章,想到这种文章实在刻板,难以使大家提起兴趣,如果有想看心理学、哲学科普的同学可以在下方的投票里选想看,人数多的话我试着写一篇。
之前有一位读者想让我写“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文章,今天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的几个朋友,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
她们告诉我“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马拉松找定标一样,到了那里就有一种成就感,生活中的仪式感,就是寻找自我满足。”
让我有些难过的是,我发现我以前的生活毫无仪式感,它即没有定标,也没有让我雀跃的地方。
有段时间比较抑郁,就去跟辅导员请了假,自己一个人待在宿舍里“疗伤”,思考自己平日的生活里到底缺了什么才这么不快乐。
既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干一些琐碎的事情,也不愿意说一些生活中的屎尿屁(我朋友们说的这个词,意思是生活中的趣事),我认为那都非常没有意义。
我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在生活,只是生存。
生存这个词太苦了,好像干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活着,不论是普通的吃喝拉撒睡,还是作为学生必须的学习,皆是如此。
像我这样不喜社交的人只能和文字、游戏相依为伴,虽然知道忍受孤独会使人成长,却还是不能打消独处时无聊的想法。
越来越远离人群,如果有空余时间宁愿看电影或者打游戏,甚至只是躺着玩手机,一天就悄然过去了,索然无味以后等待迎接明天重复的工作,感叹一句“生活也就这般无聊罢了”。
十几载的学生生涯教会我的就是生存,怎么生活反而成了问题,我从思考生活转向参与生活用了很长时间。
今年九月份开始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约定,以后每周末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的话就出去聚一次,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
起先我觉得还是没有意义,就一起吃个饭又能怎么样?所以就给他们上了一课,主题叫“逐渐有主见”。
听了我一通大道理,她们没有觉得枯燥,反而要把以后每次吃饭讨论的主题都记录下来。
我有些诧异,就接着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她们果然这么做了,大家都在用自己日常的琐事和感情赋予这些聚会乐趣,或者说意义。
原来生活本来就没有意义,意义都是自己给的,生活也不会满足你,是你自己满足自己。
后来我就开通了这个公众号,要把自己生活中感悟和快乐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生活琐事的乐趣,也让更多的人不再悲伤、焦虑,陪更多悲伤、迷茫的人一起长大。
直到现在每天学习完后在电脑上敲一篇文章、和朋友在一起讨论生活中的琐事就很满足。
这就是生活仪式的一种,让每一个单调又重复的日子变得有意义,日子才配被叫作生活,否则就是生存。
什么是仪式感,我也不能给你具体定义。
但我知道你期待英雄联盟的世界赛,或者综艺节目的开演、电影的首映、球赛的举办,你的期待将成为你保有的仪式感。
我也知道你渴望每天吃上自己想要吃的食物,喝一杯奶茶,睡一个好觉,你对渴望的满足也将成为你保有的仪式感。
我还清楚的知道,你记得你和Ta在一起的纪念日,记得哪天放假要回家看看家人,记得每一个感动你的特殊的日子,你的记忆也会成为你保有的仪式感。
更不必说你满足于写好了一篇文章、做出了一道题、爱上了一个人或者被一个温暖的人爱上,你的满足必定是你保有的仪式感。
你从来都拥有生活,也保有生活的仪式感,它根植于你内心对于生活的小确幸,你的热血、你的渴望和你的期盼。
热爱生活,生活也会热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