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你想用力握紧的当下,早已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你想用力握紧的当下,早已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作者: 五号航星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17:50 被阅读0次

    21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繁忙的城市日新月异,新异的理念层出不穷,浪潮之巅的网红快速迭代。为了成为一个称职的现代都市人,你用拇指在闪烁的手机屏幕上追赶着、捕捉着当下发生的一切。

    你还记得在上司酒后模模糊糊的话语里头,在长辈一本正经的朋友圈上,在心灵鸡汤的残渣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个词:活在当下。

    你心想,我这样算是“活在当下”了吧?无论是近在眼前的闺蜜口红换了色号、还是远在天边的大咖上了最新一期TED、甚至救助所里的流浪狗大黄又生了一窝小黄。我统统都知道!

    这个“活在当下”的“当下”其实指的是此时此地此身感知的一切。也就是这一地点,这一时刻,正在进行的事。简单来说就像英语里的“现在进行时”。

    问题是,你是在TED的观众席上翻着手机照片,才发现闺蜜的口号换了色号;你是在和闺蜜逛街喝茶共度周末的时候翻着手机日历,才发现错过了你曾救助过的大黄的重要狗生时刻;你是在救助所当志愿者时回忆起TED脑海一片空白急忙打开网络视频补课,才了解那一场演讲的核心内容。

    手机是你的“任意门”,你用它穿越一个个信息的时空中,以失去此时此地此身的代价,以一种娱乐的姿态捕捉“当下”。你有没有想过,你想用力握紧的当下,早已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这一切,并非只发生在21世界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化里,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活在“当下”的娱乐姿态。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任意门”是电视。甚至在更早之前,“电报”也曾经成为“任意门”。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就深刻探讨过这一现象。

    这种活在“当下”的娱乐姿态,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娱乐至死的氛围里,人们应该怎么做是好?今时今日的我们,又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呢?一起来看看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是怎么说的。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尼尔・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其中,《娱乐至死》是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的作品之一。

    尼尔・波兹曼指出,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 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 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不为人所注意。

    这本书是尼尔・波兹曼对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探究和哀悼。

    首先,尼尔・波兹曼探索了印刷机作为一种象征和认识论是怎样使公众 对话变得严肃而理性的,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其次,尼尔・波兹曼想论证,在电视的统治下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

    最后,尼尔・波兹曼指出,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虽然希望渺茫,但这是我们仅有的办法,我们还是有理由不失去信心。

    有力、理性的语言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个以铅字为中心的文化的美国,当然,那是发生在18 世纪和 19 世纪的事情。

    在这两个世纪中,人们没有其他的娱乐,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铅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人们通过阅读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提供了纽带,形成对 于世界的认识。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当时的人们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 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美国人用白纸黑字来表明态度、表达思想、制定法律、销售商品、创造文学 和宣扬宗教。这一切都是通过印刷术实现的,作者认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才得以跻身 于世界优秀文明之林。

    一切话语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这是否令你想起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时,提笔写下的日记里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潺潺心灵溪流,周末一整个下午在书店站着翻阅完一本书的满足,收到笔友国外寄来明信片时内心的欣慰与隐隐羡慕。

    同样的,作者认为400 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随后作者在书中详细描写了随着印刷术退至美国人文化的边缘,电视机统治下的美国人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的种种危险退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些退步早已成为被忽略、不再提及的一部分。

    无能、荒唐的语言

    在 20 世纪人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 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当时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电视、而不是铅字决定的。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 的性质。这一切使公众的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

    无能

    人们“了解” 事实,但并不“理解”事实。思考无法在只需要的是表演艺术而不是表达思想的电视上得到很好 的表现。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 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我们已经彻底地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 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 也随之消失了。在没有语境的语境中,它只能消失。海量的信息后浪推前浪地进出于人们的意识,人们“了解” 事实,但并不“理解”事实。

    大部分资讯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一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就像我们常说的:知道那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但作者认为问题并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 的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屏幕希望你记住的是,它的图像是你娱乐的源泉。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在我们脑中。

    荒唐

    通过翻译的诗歌,已经成为另一首诗歌。写在卡片上的安慰,无法传达出我们当面哽咽着说出的话的相同意思。计算机可以复制知识,但无法替代老师;因为在媒介的改变中,不仅我们要说的话被改变了,赋予这些话意义的语境也被改变了。在这复制过程中会丢失什么?答案可能是:一切赋予教育重要性的东西。

    很多宗教都努力通过艺术、 音乐、神像和令人敬畏的仪式来表现自己的吸引力。我们在真正的宗教中看到的图像 是以施展魔力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娱乐。这当中的区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赋予 事物魔力,我们可以获得神性。被改造成具有娱乐性的宗教,也许可以讨得人们欢心,但是作者怀疑,通过这样的改造,我们是不是把这种“文化中真 实可信的东西”毁灭了呢?

    作者相信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 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作者认为,我们不是拒绝记忆,我们也没有认为历史不值得记 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被改造得不会记忆了。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 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论、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 西。但是,图像和瞬间即逝的新闻无法提供给我们语境。镜子只能照出你今天穿什么衣 服,它无法告诉我们昨天的情况。因为有了电视,我们便纵身跃入了一个与过去毫无关联的现时世界。

    今天的我们,看完讯息之后大多不会深入思考,最多泛起一点情绪的涟漪,然后快速开始阅读下一条推送的信息。为了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当下,不被打上“OUT”的记号,一切理解方式停留在浅尝即止。

    你知道我们对每一次网络热点、事件关注的热情能持续多久吗?有人做过调查,答案是:一周。我们的历史不是一匹完整的布,而是被撕裂成无数的碎布头。

    “知识爆炸”,指人类创造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短时期内以极高的速度增长起来。这个词曾经深深引发了人们的焦虑与讨论,而现在,我们不再提及。因为在网络时代,海量的资讯泛滥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网络时代里的话语,无能与荒唐程度过犹不及。

    一切皆娱乐?

    20世纪的人们不再认为教育只能通过铅字进行,还能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上进行。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

    电视的最大好处,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但如果它企图涉足新闻、教育、科学等严肃的话语模式,并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问题就出现了。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必然耗费足够多的脑力与体力。人们在漫天盖地的娱乐与资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企图以便捷肤浅的方式了解世界真谛,这种蒙昧或者懒惰使人们远离深层次的思考与真正值得付出的努力。

    不过作者说,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因此,作者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提出这些问题:

    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 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 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信息过剩是什么意思? 我们怎么知道存在信息过剩?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 义重要的文化意义……

    作者告诉人们,当我们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开始对电视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在思考中,电视的的神秘感也就随之消逝。学会怎样疏远某些信息形式的任务,值得纳入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的中心。

    今时今日的娱乐氛围较之书中的情况,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种娱乐性的媒介已经嵌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工作上的电脑,社交上的手机。失去它们,就失去了工作的工具、隔离了人际的社交。让人们就这么放弃娱乐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借鉴作者在《娱乐至死》中给出的思路,注意其中价值的权衡、精力的分配。

    网络时代,信息万千,那些“当下”真的是你需要去了解的吗?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什么样的“当下”才是真正值得去抓住的?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掌握主观能动性去打开一扇扇“任意门”,同时保持警惕,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醒自己应该用深层次的思考,去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提醒自己花费时间去陪伴你关心的人,是比从一块冰冷屏幕上了解其动态更加值得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想用力握紧的当下,早已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jz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