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能够有一个大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抱负,恢复“周礼”,用礼乐来治理国家。周游列国也是为了能够出仕,有君王能够看上他,给他足够的权利和土地让他施展。
可惜除了鲁国之外,在其他国家基本没有得到什么作用,也没有得到什么封地。反而一生颠沛流离,一直到死都没有得到重用。
其实孔子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得到了鲁国的认可,鲁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士族大夫统治,其实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普遍的,都是分封制给闹的。
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其实和分封制有莫大的关系,由于分封制,天子分封的诸侯,本来是想让诸侯效力天子的,但最后诸侯都成了国中之国,自己称王了,也不朝拜天子,也不给天子纳贡了。
而这些诸侯王也是分封给自己的大夫,导致各个大夫各自为政,诸侯王也没了权力,鲁国就是这样,三桓当政,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
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也是由于他倡导的“周礼”,让臣子忠于自己的主人,当时的季孙氏执掌国政,但自己的家臣逐渐的不听自己的话,叔孙氏的家臣也是一样,在自己的城池里独霸一方。
于是孔子的机会就来了,他开始在季孙氏手下做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后来通过不断的自学礼仪,有了一定的名气。
之后齐王和齐相晏婴来鲁国,询问礼方面的事情,鲁国大夫已经早都不学周礼,孔子就有了作用,对答如流。
后来齐国和鲁国会盟,孔子为礼官,主持会盟,在会盟的时候孔子说到“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备必有文事”,于是暗中带了兵车,在会盟的时候不怕齐国的强迫,并不费一兵一卒要回了三个被齐国占领的城池,于是名声大振。
后来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叛乱,孔子被任命为大司寇,官拜上大夫,可以说是宰相了,开始毁三都,表面上是为了帮助三桓平叛,真实目的是为了帮助鲁王夺回国政,后来被三桓看穿,基本就出局了。
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鲁国,周游列国14年,基本没有当过什么官,基本是给俸禄,就是不任命具体官职,所以孔子终其一生就是在鲁国的官职最大,官拜上大夫。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