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借鉴修行的智慧 解决当下的烦恼 修行重点摘要——《西藏生死书》记

借鉴修行的智慧 解决当下的烦恼 修行重点摘要——《西藏生死书》记

作者: 坐驰 | 来源:发表于2023-12-11 19:00 被阅读0次

借鉴修行的智慧 解决当下的烦恼 修行重点摘要——《西藏生死书》记2(抄)

坐驰的读书笔记 2023-08-26 08:03 发表于天津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那么请你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既可以帮助我,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作者简介

索甲仁波切生于西藏,由 20 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被上师认出是托顿·索甲(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蒋扬钦哲的上师)的转世。

1971 年至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学,1974 年开始弘扬佛法。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及全球。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他的传法深受信众的欢迎.被誉为“ 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佛学中心与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

借鉴修行的智慧 解决当下的烦恼 修行重点摘要——《西藏生死书》记2(抄)

    作者丨索甲仁波切 

     出处丨浙江大学出版社 西藏生死书

安住

把生命的不同层面集中起来,这称为“安住”。这是佛教徒禅定道上的第一个修持,也就是“止”。安住可以完成几件事:

第一,自己被撕裂成碎片的所有部分,过去一直都处在战争之中现在则因安住而定下来,而融化,而变成我们的朋友。在那种安定之中,我们开始更了解自己,有时候甚至还可警见自性的光芒。

第二,专注的修习,可以舒缓我们多生多世以来累积的负面心态、侵略性、痛苦和挫折感。这时候,不要压抑或沉入情绪之中。

第三,因为你维持开放和专注,并利用我将在后面说明的一种方法越来越集中你的心,你的负面心态将慢慢舒缓,你开始觉得全身通畅或如同法国人所说的通体舒畅,因而产生深刻的舒坦和解放之惑。我把这种修行看成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自我疗愈方式

第四,这种修行揭开并显露出你根本的善心,因为它消除了你心中的仇恨或伤害。

禅坐的三个重点

在教禅坐时,我常在开头就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

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

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心带进安住的境界。其深义是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安息在心性之中。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禅定。

放下就是把心从执著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因为你认识到一切痛苦、恐惧和挫折都来自执著心的贪欲。

最后,所谓放松就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

习惯成自然

禅坐最重要的特色不在技巧,而在精神,我们或许可以称“姿势”,是一种纯熟、有灵感、创造性的禅修方式。

姿势

身与心要相应 坐着的时候 心也要处于宁静 受启发的状态,可以更轻松自在的坐着

你的见和你的姿势应该像山一般。见,就是对心性的了解和洞见,也是带人禅定的见解。

你要坐如山,像山那么稳固、坚定与雄伟。

这个姿势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背部挺直,挺如“箭”或“一堆金币”。如此,“内在能量”或气才可以轻易流过身体中的脉,心也才能找到它真正的休息处所。什么都不要勉强。脊椎的下半部有一个自然的曲线,必须保持轻松,但不要弯曲。头必须舒服地平衡在颈上。两肩和上半身带出姿势的力量和美感,它们维持着姿态的平衡,但不要用力

双腿交叉坐着。倒不必双盘,那是在高级瑜伽课上才更强调的姿势。双腿交叉表示生与死、善与恶、方便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涅槃的结合,这是非二元的幽默。你也可以选择坐在椅子上,两腿放松,但背脊一定要保持挺直。

在我的禅坐传统中,两眼必须睁开,这很重要。开始学禅坐时,如果你容易受外来的干扰,可以闭一会儿眼睛,静静地往内看,这将帮助你专心。

一旦你觉得心安静了,就要逐渐睁开眼睛,你会发现你的视线变得比较安详宁静。现在请往下看,沿着鼻端呈四十五度往前看。这里有一个要领:每当你心乱时,最好降低视线;每当你昏昏欲睡时,就要把视线抬高。

一旦心静下来,洞见也开始清晰了,你可以随意拉高视线,将眼睛张开些,仰望你面前的虚空。这是大圆满修行推荐的方法。大圆满教法强调你的禅定和视线必须像大海般广阔:遍一切处、开放、无边无际。正如你的见和姿势不可分,你的禅定可以启发视线,两者合而为一。

不要特别凝视哪一样东西;相反轻轻往内看自己,让你的视线扩张,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扩散。你将发现视线变得比较广阔了,你也变得比较祥和、慈悲、镇静和平衡。

睁开眼睛的理由有好几个。首先,不易昏睡;其次,禅坐不是逃避世间的方法,也不是要脱离世间遁人一种恍惚的意识状态,相反,禅坐直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与生命和外在世界产生关联。

禅坐时,你要把眼睛睁开,不要闭上。你不是要把生命排拓在外,而是对一切事物维持开放、祥和的心态。你让一切感官(听、看感觉)自然开放,不作掩饰,不追逐它们的知觉。

诚如敦珠仁波切所说:“品然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实际上它们的本质却是空的;但在空性中你却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虽然可以听到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却是空的;但在空性中,你却可以听到声音。你也有各种思想产生,这些思想都是空的;但在空性中,你却可以知道你有思想。”不管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去理会,不要去执著。让听去听,让看去看,而不要让你的执著进入知觉之中。

依据大圆满的特殊明光法门,我们智慧能量的一切光都驻在心轮,心轮则通过“智慧脉”与眼睛相连接。眼睛是明光之“门”,所以你要睁开眼睛,才不会阻塞这些智慧脉。

禅坐时,要微微张开嘴巴,好像要发出低沉、放松的“啊——”。微微张开嘴巴,并用口来呼吸,可以使制造散乱思想的“业风”不那么容易生起,不会障碍你的心和禅定。

将你的手舒服地覆在膝盖上。这种姿势称为“心轻安自在”式。

三种禅坐方式

有三种禅坐方法在现代世界中特别有效,每一个人都可以运用和受益。这三种方法就是:使用一个对象、念咒和“观”呼吸。

使用一个对象

第一种方法是把心轻轻地放在一个对象上。你可以使用一个自然美丽的对象,让自己产生特别的灵感,譬如一朵花或一颗水晶。然而,具体表现真理的东西,诸如佛像、基督像,特别是你上师的像,会更有威力。

念咒

第二种方法是把心和咒声结合在一起,这在藏传佛教中很普遍(苏菲派、基督正教和印度教也常用)。咒的定义是心的保护者。凡是保护人心免于堕入负面心态或不受凡夫心控制的,都称为咒。

咒是声音的精华,以声音的形式来表现真理。

我向学生推荐的咒是“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藏族人念成“嗡阿吽班杂咕噜叭嘛悉地吽”),这是莲花生大士的咒,是一切佛、大师和证悟者的咒。

“观”呼吸

第三种方法很古老,在一切佛教宗派中都常用。因为气驱动我们的心,所以,当你善巧地调顺呼吸而使心静下来时,也驯服和训练了你的心。我们生活有压力时,如果能够独处几分钟,只需静静地深呼吸,不都能感觉到轻松自在吗?

因此,当你禅坐时,要像平常一样,自然地呼吸。将觉察轻轻地放在呼气上。当你呼气时,只是随着呼出的气息。每次呼气,就是放下一切执著。想象你的气融入遍满的真理。由于执著消失了,每次呼气完,再吸气之前,你将发现一个自然的间隙。安住在那个间隙中,在那个开放的空间。当你自然地吸气时,不要把注意力特别放在吸气上,而要继续把心安住在那个已经打开的间隙上。当你在练习时,千万不要在心中做任何的说明、分析或想些废话。不要把你心中持续不停的评论(“现在我正吸气,现在我正呼气”)误以为是专注,重要的是纯然的当下。

三合一禅坐方法

这三种禅坐方法,都可独自作为完整的禅修法门。然而,经过多年的教导,我发现将此三种方法合而为一特别有效。

顺序如下:首先,把心安住在一个对象上,这可以转化我们的外在环境及影响色相与身体的层面。第二,唱诵咒语可以净化我们内在世界的声音、情绪与能量。第三,观呼吸可以抚慰内心深处及气———“心的车乘”。这三种方法在我们的身、口、意三方面轮流进行。当你这样渐进练习时,会变得更稳定,更平静,更能处于当下。

禅坐中的心

禅坐中的心禅坐时,我们该“抱持”怎样的心呢?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就行。一位上师把禅坐形容为“把心悬挂在虚空中,毫无所著”。

安住与清晰的观照

单纯地专注及持续地把心带回呼吸,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心会逐渐安定在心上。当你学会安住的练习,变成与呼吸合而为一,过一会儿,甚至你练习的专注点——呼吸本身也会消融不见,而发现自己安歇在当下。

微妙的平衡

禅坐如同其他艺术,在放松和警觉之间必须维持微妙的平衡。

“警觉,警觉,不过要放松,放松。这是禅坐时重要的‘见’。”维持警觉心,但同时要放松,事实上,要放松到连放松的念头都不执著。

思想与情绪:波浪与海洋

人们开始禅坐时,常常说他们的思想很狂乱,变得比从前更纷杂。但我一再向他们保证说,这是一个好征兆。这绝不表示你的思想比从前乱,反而是因为你比从前安静,终于察觉你的思想一向是多么杂乱。

每两个思想之间都有间隙。

你自己将会发现,每两个思想之间都有间隙。当过去的思想过去了,而未来的思想尚未生起时,你将发现当中有间隙,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因此,禅坐就是要让思想缓慢下来,让间隙越来越明显。

延长它,那就是禅定

休息

重点不在禅坐时间的长短,而在禅坐是否真正带给你某种程度的专注和活在当下的境界。在那个境界中,你开放了一点,能够跟你的心性连接。五分钟的清醒禅坐,远胜过二十分钟的打瞌睡!

要放下样坐的方法,但不要连你的专注也放下,

休息的片刻,如果你还保持专注和活在当下,反而是禅定发生的时刻。

把禅修结合到生活中,是禅修的根本、重点和目的。

敦珠仁波切劝大家:“万事万物固然都如梦幻泡影,但你还是要幽默地继续做事。譬如,当你走路时,不要有无谓的严肃感或自我意识;反之,你要轻松地走向真理的开放虚空。当你坐下来时,你要做真理的堡垒。当你吃东西时,要把你的负面和幻想吃进空性的肚子,消融它们遍及虚空法界。当你大小便时,观想一切障碍正被清洗净除。”

“饿的时候就吃,困的时候就睡。”师父回答。“但是,师父,每个人都在睡,每个人都在吃啊!”“但是,他们吃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吃啊!他们睡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在睡啊!”从这则公案中,衍生出禅宗名言:“当我吃饭时,我就吃饭;当我睡觉时,我就睡觉。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全然在当下,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这就是结合。

禅定

大圆满法的禅定又是什么呢?它只是在“见”被传授之后,专一地安住在“见”中。

敦珠仁波切描述它:“禅定就是专注在本觉的状态中,解脱一切思维概念;另一方面却维持完全放松,毫不散乱或攀缘。

因为‘禅定不是努力奋斗,而是自然地融入本觉’。”

大圆满传统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你走得越深,生起的妄念就越细微,绝对实相的知识就处于成败的关口。即使在传授心性之后,上师们还是会仔细澄清哪些状态不是大圆满的禅定状态,千万不可以搞混。下面这些情况都不是真正大圆满的禅定状态,修行人必须小心翼翼,避免迷惑在其中:

第一种如同你漂流到心的无人岛上,那儿没有思想或记忆。它是一种黑暗、沉闷、漠不关心的状态,在那儿你被丢进凡夫心的基础地。

第二种状态有些寂静,稍带清明,但这种寂静属于停滞的状态,仍然被埋在凡夫心中。

第三种状态可以令你经验到思想不存在,但却迷失于飘飘然的真空中。

第四种状态是你的心四处漫游,渴望思想和投射。

大圆满禅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

·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这间隔中不就有当下的意识:一种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清禁而纯真的觉察?是的,这就是本觉。

·它并非永远停留在那个状态,因为又有另一个念头突然生起,不是吗?这是本觉的光芒。

·如果在这个念头生起的当下,你没有认出它的真面目,它就会像从前一样,转变成另一个平凡念头。这称为“妄念之链”,正是轮回的因。

·如果你能在念头生起时立刻认出它的真性,不理会它,不跟随它,那么不管生起什么念头,都将全部自然融入广大的本觉中,获得解脱。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本人*坐驰的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 学习日记 20171205

    叶曼先生讲 西藏生死书 从情绪中解脱,我们才能用阔达的宽容,看待事件。 无谓的烦恼不会有影响才是真正的修行 愤怒 ...

  • 【海平修行】《西藏生死书》

    人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最痛苦的是生命无法延续,而死亡并不需要解脱,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解脱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要解脱...

  • 南無阿彌陀佛🙏🙏🙏

    50. 修行如何开智慧 法界佛教总会2017-01-232784 摘要 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愚痴,尽做颠倒事。 修行...

  • 觉察修行与生活9.19

    听西藏生死书有感 生活与修行不可分开 否则修行不会对生活产生影响 反而会使生活更加混乱,困惑 在世的每个时刻都要修...

  • 生活刻录机(119)--冬日碎片系列

    冬日碎片(63-65) 63 关于《西藏生死书》,关于西藏,上师对于每位修行者来说都是一辈子特殊的存在。上师对于修...

  • 《心经》的个人理解

    观自在菩萨,修行达到大智慧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明白世上物质、感受、思想、行为、认识都是虚空,去掉了一切烦恼。 ...

  • Day 11《西藏生死书》1.9精神之路

    #愿望树筑梦读书会 Day 11《西藏生死书》1.9精神之路 ️精神之路的修行是打开自己和终得证悟的基础。 ️精神...

  • 忙碌

    终日忙碌终日行 何时停止何时停 三千烦恼丝为尽 当下修行当下行

  • 修行的秘密

    关照是所有修行的秘密——雪漠《佛陀的智慧》。在生活中关照,祈请并聆听,就是最好的修行,要用你拥有的般若智慧,解决当...

  • 【平常语.甘露味】

    【平常语.甘露味】 修行不是为了断除烦恼本身! 而是要修炼面对烦恼的心态和智慧!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鉴修行的智慧 解决当下的烦恼 修行重点摘要——《西藏生死书》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mm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