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去阅读相同一本书时,其中滋味可能是大不相同的。
书没变,道理也没变,只是人变了。
回到学校,过了好久才收到可以办饭卡的通知,开心极了,等了好久,终于可以拿着饭卡去图书馆借书了,晚上刚好没课(一周五天上课,只有一天晚上没课)去了图书馆,在五楼本来想找一本书,刚巧看到了儒勒凡尔纳的著作《八十天环游地球》,再次看到它,有点惊喜,距离第一次翻越它已经过去大概有九年的时间,第一次读它是在小学,学了一篇儒勒凡尔纳的文章,老师进行拓展,让我们多读读其他作者的其他的文章。
不禁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
那时候条件有限,在老家村子里没有图书馆,没有书店,也没有淘宝,每次买书都是让母亲给我买,然后等他们回来给我带回来,或者爷爷过集的时候给我买,五天一次的集市,街上有卖书的,可那时候我等不到让母亲或者爷爷给我买了,询问同学,他家有,我便借来,可同学说两天的时间得还,记得刚拿回家,把书包放下搬出凳子在院子里就开始看《八十天环游地球》,直到奶奶叫我吃饭,睡觉的时候打开床头的灯还在看,直到奶奶催我关灯睡觉,两天的时间,像是一种使命一样,我看完了,津津乐道其中的情节,不断回味是怎么在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我还计算那个时间是不是八十天等等,现在似乎都是一些属于没有知识含量的问题。
现在在拿起这本书,没有想再去读,害怕破坏了当初的那份幻想与天真,再读一遍也是好的,或许有更深的思考。
现如今似乎读书变了,不是书的种类多了,也不是读书的途径方便了,更不是买书快捷了,是人的那份读书的初心变了,似乎读书越来越带有目的性了,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为了跟书中的人物有次谈话了
每个人似乎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
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满满的全是“自豪”,开心的四处跟朋友推荐这本书,说这书真棒,并大谈书中道理,和自己的领悟能力。每每都会摆出一副深沉的样子,孜孜不倦地力图“指点”别人的人生。
原因也很简单,不过是因为我自认书中的道理竟然自己全都知道,而且是早就知道并思考过了,之所以四处推荐给别人,无非是想找个机会来显摆一下自己的“博学”与看似深厚的“内涵”。
不要指望读完一本好书就能立马脱胎换骨化茧成蝶。走的路越多,你的感悟会越深刻,你的理解与认知就越有深度与厚度。
希望在下一次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相比与现在的自己,我又会有更多的进步。
书不会贬值,似乎也不会升值,其实无论过多久,你随时都可以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开始你的品读。
希望书中文字没变,读书的那份初心也没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