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时常和我说:“你不仅要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还应当能把有关呈现表达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说实话,虽然曾经主持、采访报道的经验为我在“公众表达”方面加了分,当初校招群面也因为这一点得到了HR的关注,当场就和我私聊推荐转到了现在的岗位。但如果说要跟大家分享如何面对客户呈现,我还是有些没底气。
在老板的多次建议后,终于还是大胆开启了第一次给团队小伙伴的分享。
By A.Fang 向前走不后退这次整理、分享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梳理。以下为当时分享的部分内容。
这次的主题定为“内外‘兼修’,让你的表达更有温度”。
内在能力和外在技巧双引擎,双管齐下:
1.内在能力:专业知识、情感调动;
2.外在技巧:气、声、字等基本功、其它技巧,锦上添花。
我把它们做了这样的一个分类,主要是基于我们当下的工作实际需求。
其实如果按照专业的系统课程来上,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上基本功这块,比如很大播音主持专业大一整个一年的时间都是在学习基本功的课程,并且会贯穿长期的练习生涯中。我在这把它放在“外”是觉得对于我们非专业的表达、呈现来说,声音、语言处理基本功可以为我们锦上添花,而最最核心的内容,或者说通过我们自身实践发现最需要快速处理的其实是对内容理解以及情感的调动等等这些方面。
大家应该也会有这种体会,如果一个演讲者的内容、思维吸引你,其实可能只要他不是特别口齿不清、或者重音停连奇怪,都不会影响你对他的喜欢,对吧?
所以关于基本功的内容,可以参考一些播音主持专业的内容练习(比如气息控制、练声、绕口令、口部操、提打挺松)
一、内在能力
我把它分成了:专业知识+情感调动,两部分。
1)专业知识。
对于我们(不同的岗位角色)而言,专业是指什么呢?
通过这一年时间的实践,我对“专业知识”这个词的理解有了更多的体会,不仅仅是最基础的IT知识,比如每个产品的基本配置信息、什么是“智能化转型、赋能”、公司的企业文化,还有各个行业的知识,它们都是如何运转的?老板最关心什么?当然还有我们时常要接触的专业的客户服务知识等等,涵盖的面非常广。
我在给大家做这场分享内容整理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们可以对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去做一个飞轮图,你可以先衡量下目前各项能力自己的分值,比如以10分为主,你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你需要提升的是哪些能力?我在这个给大家做了一个模拟的图,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以下图仅为示例,每个模块的知识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填写,并且可以每隔3个月或半年再回头重新画一画,检测是否有变动?针对想要提升的板块有什么具体的行动计划?
随手画的分布图针对自己觉得最需求补的知识,对症下药,用各种办法快速学习。录音、请教专业的同事,上网学习、公众号阅读……等等!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理解消化比较慢的那种,所以前期会比较难受,但多花些时间,细嚼慢咽总能慢慢啃下来一些。
有个比较好的,也是很多人推荐的:讲出来是检验学习效果最好的一个办法。
你可以讲给你身边的朋友听,可以讲给非办公室的同事听,讲的时候自己录音,或者请别人帮录音录像。这样就能比较快检测自己是否能真的讲好这段内容。
有一个感受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我属于比较慢的类型,听的时候以为自己明白了,但是一张口,发现,哎,没进脑,还是啥也不知道。这大概就有一种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的那种感觉。
2)情感调动。
先分享下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
很多年前入职电视台,第一天我便开始了新闻配音,在此之前我没有真正去上过新闻播音课,也不知道上镜的真正感觉。所以,那个声音僵硬拙劣到自己听了也惨目忍睹。记得当时有位播音员对我说:“你不是学播音专业的?光知道热爱是没有用的!”她说的很正确!我开始反省自己,除了去看CCTV《新闻联播》,一条条的跟读,后来我主动加入采访的队伍,因为当时的岗位设置,我是可以不用去的,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否则那些新闻稿件在我的手上就只是冰冷的稿件。我完全不知道后面的故事。虽说新闻讲求客观、事实,但也是需要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就需要你亲临现场,亲自与被访者交谈,一点点地梳理。
而从电视到广播,尤其是从电视新闻到交通广播,变化则更大。因为广播对主持人的要求就更多元了。虽说镜头上是看不到了,可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声音传递出来的,你的情绪、你的措词、你的语调等等,都会被放大。
打个比方,你以为自己情绪激昂到了100分,录出一个东西,但实际上呈现在听众耳朵里的,可能只有80分,甚至70分。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广播节目主持人听起来嗨的样子,那真的是全身心的投入。
而且大家也知道,直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播出事故,比如节目当中背景音乐播放超过了3秒就不对,如果出现3秒空白也是播出事故;而现场直播报道给你的只有1-2分钟的时间,要去把整件事情表达清楚。我觉得自己本身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只是因为可能对这件事情喜欢,加上几个不同类型事情的磨练,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感悟。
其实我的声音也一直在变,2015年以前我觉得自己整个声音偏尖的,那些很嗨的广告类型是我常配的,但是到了后面,我突然发现自己可以静下来去录制散文、一些安静的东西。
所以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主持还是我们公众呈现、讲解,我们要把自己的心带进去。也就是要真实。这在播音主持的时候有个专有名词叫“对象感”。
其实我们比起广播,比起隔着屏幕的电视主持人,做公众呈现很幸运,因为我们的听众、客户就在眼前,我们可以真实地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语言互动。
情感的调动这里,我给归纳了2个方面:文字到声音的转换、情境的转换。
我们的老板X哥经常会说:“我们不生产内容”。是的,因为这些内容的生产来自公司不同的BU,所以我们不是创作者。但是它们来到我们这,就不再是单独的个体,需要契合我们的整个设计,整个风格,所以我们要去整合它们。这里先撇开讲解词整体的整合这件事,但从呈现这个角色来看。
大家可以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把稿件从文字到声音转换的二次创作者!每个人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就比如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当然,这个转换也是有一定的难点。因为我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所以作为呈现者,我们是一定要拿到词后先快速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来整理个别句子。比如有的小伙伴每次拿到内容会快速找问题,有的小伙伴则是会背诵之后给自己默写……你传递出来的内容,是带有你的特点的。
再就是情境转换,我觉得这个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共情”能力。这不光是公众呈现、讲解、做客户服务,甚至日常生活交流中都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听者,也就是你面前这些客户他们来的目的,他们的背景,因为只有掌握得越多,你才会越不慌张。我记得是谁说过:不要盲目崇拜专家,因为是人家懂得多呢!所以呈现者一定不能只被动接受稿件,需要主动积累,因为不可能每一次来的客户,需求都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这场来的,他们除了关注A,还对B设备感兴趣,我们就需要提前去准备有关于B设备更多的内容;如果对方是一家酒店行业的老板,我们就可以在呈现时,把我们现有的资源表述变成是酒店的,突出与他的链接,让他们感觉,哦,ta在讲的东西是考虑到了我的处境的。
包括,我们如果在电梯或者闲谈间哪听到嘉宾讨论的内容,你就可以在下一个点再提一句“刚刚XX说到的……我们就有……”,这样会让人感觉“你眼里有他”。
因为其实同理心,共情,首先就体现在这个共上,我们每个人的背景,生活环境,工作经历都是不同的,所以其实每一次和别人的交流都称得上是一次“跨文化交流”,所以正因为不同,一旦你了解到了对方的某些信息是你刚好也有的,就可以很好的拉近距离。
比如现在,看到这些文字的你,有时候可能点头,那这种共,是因为我们有过相似的经历。
再往上一点说“共”,就是感受上,情绪上的,比如是紧张,焦虑,尴尬,兴奋等等。
那最上面的一层共,其实就是观念上的,那我们给客户传递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使命。其实它是指引我们整个方向的,我们不可能在各种呈现的时候一直说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价值观,但我们用各种案例、故事、细节来传递这些。
其实转换之美,就在于真。那怎么样才是真呢?大家请想一下:
你每次公众呈现时,脑子里是在记词,还是出现各种画面?
如果总是只记词却又总记不住,怎么办?——请大家多多回顾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感。比如:你给朋友讲你昨天发生的一件很倒霉/很开心的事时,你是在记词还是在用大脑中浮现的画面来说的?
不能为了声音优美、内容完整,而丢失了真实性
关于第二部分,外在技巧,基本功的可以参考播音主持专业的很多内容。有机会在后续的文章再和大家继续分享。
最后想再给大家一些小的tips,这些都是自己实践、或通过学习他人技巧习得的:
快速提高语感:找一个语感好的人模仿,语气、语流、语感、吐字发音、说的时候忘掉自己,忘掉词。
生活中的重音大家都是正确的,多试试。比如:有停顿,补充、气息,这是符合人的期待的。
提前设计:乔布斯的发布会常用的一招: oh one more thing,这是他真的忘了吗?当然不是,我们也可以在呈现的时候加入,比如你把几个要点讲完了,可以试着用这句,哦对了,还有一点……您看……会让人印象深刻。前提是要设计好。
从点滴小事总结出故事。Eg.搜集客户的信息、故事。有一位专家总喜欢把客户那听来的真实故事讲给其他客户听,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编的,但这是真实的,所以会特别容易拉近你和听者的关系。当然也要注意表达的分寸、有些信息不能透露的还是要注意。
眼神亲切、坚定。声音有变化、有节奏、有强弱。手势:自信大方、打开自己。
“假装自信”,要相信心理暗示的力量!
上篇完结。
终于又开始了码字。
从2016年在简书开始,断断续续,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总感觉没有干货,越发心虚。
2020开始,这里,还有wx公z号,重新,真实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