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史蒂芬科维写的最后一本书《第3选择》,也是把所有的人生精华浓缩成一个,也就是第3选择,用来解决一切问题。它可以帮助你解决婚姻问题,工作难题,亲子关系,客户抱怨、法律纠纷等等......
我们对第1和第2选择应该不会陌生,第1选择就是赢的结局,开心雀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第2选择就是输的结局,虽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接受。以上两种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两种选择的思维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大量的纷争和效率的降低以及成本的浪费。我们每天都在忙于算计别人,小心提防别人,感觉“总有刁民想害朕”,打败别人,讨好别人或者教育别人。你不觉得这样会很累吗?为什么不试试第3选择呢?
什么是第3选择?当然是彼此协同,一起打成一个更好的结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赢思维。不是在一起围着一块蛋糕,你争我抢。也不是大家一起讨论怎么分配这个蛋糕,因为无论怎么分配,总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很多合伙一起创业的,当终于苦尽甘来,公司账户上有钱可分的时候,那么针对钱如何分,以及如何公平、公正地分就成了挥之不去的魔障。往往最后就因为没有分好钱,最后闹得不欢而散。第3选择就是让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达到比你当初要分到手的部分要多得多。这样彼此合作、合并等方式,扩张门店数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共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竞争者进入门槛,从而确保蛋糕不被别人蚕食。
书中介绍了如何做到协同的3种思维模式,第一种就是我看到我自己。也就是李笑来所说的,元认知能力。将自己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要掉入火急火燎随大流,莫名其妙凑热闹,替别人操碎了心这三大坑里面。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一定也不简单。我们很多时候,会用身份和标签去看待别人和思考问题。就比如哪些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军人,他们在家是个好儿子,好爸爸,可是一旦进入了军营里面,就别贴上了标签,或者说被洗脑了。从而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思考能力。这里面有讲到,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境遇下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思维模式二: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给对方下了定义。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就像我们美容院从大众点评上来的新客,美容师首先会给团购客贴上一个“没有质量”的标签,觉得这些人就是没钱,来占便宜的。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随着大家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很多有钱人也会通过大众点评来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门店去体验。如果你这个时候就贴了标签,给客人的体验感一定不会好。最后,就真的是“自证预言”了。既然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我就让你高攀不起。很多有质量的客人就这样被我们赶走了。
思维模式三:我找到你。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自卫。当与别人见解不同的时候,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我要听听你的想法”。这一步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可以去看作者的另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的知己解彼,就是需要移情倾听,回应别人的情感而不是自传式倾听,评论、给出意见、讲述自己的经历等......。当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或争辩。
思维模式四:我和你协同。创新式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陷入互相指责的循环。我们很多时候会使用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希望能够得到全新的结果,这其实就是太天真。要找到创意,就必须要集合大家的智慧,通过脑力激荡法,鼓励大家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脑力激荡法有几条原则:第1就是禁止批评;第2,意见越多越好;第3,欢迎自由奔放的联想;第4,欢迎搭便车。
有了这四种思维模式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创造协同的四个步骤了。它们分别是:询问、界定、创造、达成。询问就是问对方是否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让他放下防备,打开心胸接纳合作的建议。界定,就是要针对刚刚询问中所说的“更好的”解决方案进行界定。什么是更好的?是对双方来说都是更好的吗?把一些基本要求一一列出来。创造,就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的第三选择。达成,当形成真正的第3选择时,大家就全力以赴,共同为了达成目标而携手同行。
书中还针对各个领域的第3选择做了分类讲解并在最后给出了由内而外创造第3选择的20个建议。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一看。记住:永远不要忘记你有第3选择。而且任何时候都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