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社会热点
别再让你的“正义感”轻易爆棚

别再让你的“正义感”轻易爆棚

作者: 月影孤行 | 来源:发表于2017-09-09 15:21 被阅读91次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遇到一个汗流浃背、浑身脏乱,还拎着大小包裹的农民工时,你的心中一瞬间泛起一种嫌弃感,并报以异样的眼光,下意识地躲开几步,以与之保持一定距离。

    而当你在新闻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和人物的定格图片时,却一刹那正义凛然,并写下几句极具正义感的话语:

    “农民工真的不容易啊,每个人都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包容”。

    “农民工支撑着城市的发展,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看旁边那几个人一脸嫌弃的样子,真没素质”。

    诸如此类。

    如果再配以煽情的文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可能“正义感”会更加爆棚。

    再如,你在网上看到几张乞讨者的新闻或者图片,毫无生气的脸庞震撼到了你的内心。第二天,你路遇一名乞丐。他缠着你乞怜,这时你会反感地快步躲开。前一晚的怜悯、同情、愤世嫉俗全部烟消云散。

    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说,是体会。

    本来之前我没怎么在意这个现象,也没有仔细和深入地思考过。但今天的一件小事情,让我觉得有必要码下这篇文章。

    傍晚下班时,走出地铁口,拐进一个很窄、人挤人的人行道上。这时后面传来一个声音,“来,让一让”。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外卖小哥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行人频频抱怨和谴责:

    “骑车怎么骑到这里来了”。

    “政府该管管送外卖和送快递的了”。

    “骑这么快,交警也不管”。

    ......

    听到这些话语,我不禁想起近来网上不时出现的新闻,诸如“某某外卖小哥高温天气仍坚持工作”,“因某某琐事快递员途中遭殴打”,等等。

    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义愤填膺,而亲身经历时,却熟视无睹,甚至恼羞成怒?

    我不想从道德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谈及道德,人们往往会偏颇一面——绝大多数时候,在未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就情绪激动地选择站在弱势的一方去批判相对强势的另一方,并且,一板打死。更何况,“道德”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大到可能探讨完以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或结论。

    换个角度来思考。

    首先,现在的各类媒体,包括自媒体,为了吸引读者,会选择发布和转载一些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容新闻,比如,前述这些鸡汤新闻,很容易触动读者心灵。读者是接受的一方,新闻怎么写,读者就得怎么看,怎么想。很少有人会去深扒背后的真相,而是选择去“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而那些去深究的人,往往也会因几句理性的言辞而被“键盘侠”们连带着一起喷得惨不忍睹。剩下的大多数人,则对报道深信不疑。

    事实上,媒体会不时地选择性忽视部分事实,比如,媒体忽视某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而只把煽情的事件过程报道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舆论集中统一到某一共同立场,主导社会舆论走向,进而谋取利益。即使没有捏造假新闻,这种做法也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媒体会告诉你,外卖小哥、快递员工作有多么多么辛苦,生活是多么多么不易,大家应该多体谅,社会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尊重;却鲜有提及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时常违反交通规则,使交通安全存有隐患等事实。

    媒体会告诉你,要对路边的乞讨人员多一份关爱,却很少提及隐藏在这个群体里的那些并不贫穷的“职业乞丐”,当然也就无视了“职业乞丐”圈子里的种种丑陋的真相和现实。

    以上所述并没有任何偏向、偏袒或歧视哪个群体的意思,仅是反映当前人们获知资讯的一个现状。也是在就事论事,客观理性地探讨这个现象及其成因。毕竟,职业不分尊卑,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值得尊重。

    同样,缺乏严格监管的自媒体也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网友为了某种目的而爆料,比如,炒作。别有用心地只选取了部分照片、部分视频,让网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前几年很火的一条新闻,《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并配有图片。在微博上爆红后,各家媒体不经查实,就相继转载。最后该新闻被证实为炒作,照片也是专人摆拍。同样,火爆网络的“罗一笑事件”也是如此。当这类事件真相反转后,社会的同情心也就再一次被人为地消费了。而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或事件时,也就容易变得冷酷无情。

    可以看出,在缺乏对某个事件的整体认知,不知晓其原委和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受众和网友往往很容易被媒体引到某个方向上,并情绪化地加以评判,也就具有了“键盘侠”的潜质。

    因此,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网络舆论的力量很有可能会使真正的受害者受到二次伤害,而别有用心者却逍遥自在,暗自窃喜。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辨别真相,理性理智、全面客观地看待某一个事件。要想方设法地弄清事情的原委之后,再作论断。

    其次,当人们的身份从网络受众转变为事件当事人时,比如,看到闯红灯的外卖小哥,遭遇纠缠不放的乞丐,就会感受到落差和失望,也就会一反之前的善心大发、义愤填膺、正义凛然,而变得冷漠、愤怒、冲动。一旦有不理智的行为,就可能成为下一条新闻中的反面角色。

    这时,你会疑惑,自己现实中所经历的很多时候与网上传播的并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

    “为什么给我送外卖的小哥态度那么蛮横,而新闻里的小哥那么有爱”?

    “为什么今天撞了我一下的那个农民工连一声对不起都不说,而网上却流传着拾金不昧的外来务工人员”?

    突然感觉都是别人家的。

    因为一个事件被广泛传播,有一种可能就是,恰好说明某个现象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亟待社会给予关注。因此,从正面报道某个群体,并替其发声,正是希望唤起社会的爱心和关注,使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个群体多加包容和体谅。

    因此,那些看似与我们的亲身经历毫不相干的网络新闻,却具有着典型的报道意义,其目的是得到社会的包容和体谅。于是,就出现了人们在网络与现实中言行脱钩的现象。

    最后,在于社会心态。欧美发达国家整体呈现出的是一个理性和包容的文明社会心态及状态。这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公民受教育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也包括宗教中的某些观念。

    但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从大的层面来看,一是特殊的历史传统——历史上长期农业社会下形成了保守的小农心态,自给自足即是目的;二是自身的现实国情——快速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相应的现代工业文明尚未完全同步跟进。两者交融之下,整体呈现出精神文明落后于物质文明的社会态势。简单且通俗地来说,正如国人常自嘲的那样,“经济发展那么快,人们的素质却还是跟不上”。

    同时,全社会又长期缺乏具有行为约束力的主流信仰——无信仰化身的儒家思想作为已经内化的主流价值观念,不具有惩戒功效,国人缺少敬畏之心,只能依靠道德和法律规范国人的行为。这一点,与西方宗教的作用大为不同。此外,国人对宗教的认知也有失偏颇,比如,并非全体国人信奉有外在信仰化身的佛教和道教,甚至认为是迷信,更不用说作为舶来品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了。而无敬畏之心时,“自我”便趁虚而入,占据主导。

    从小的层面来看,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关键而艰难的经济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阶层分化、固化,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社会的戾气也随之加重。一些人缺乏安全感,互相之间也缺少信任。不少人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无视他人,漠视社会。于是,这些人前一晚在网络上把“正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第二天出门又开始恪守自己的生存法则。

    关于这个现象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了。其实,这本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却时时都在上演。而这小事折射出的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只不过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关注和思考。

    当我们再有这种线上线下言行脱节的经历和感受时,不要冲动,也不要漠视,多去探究和思考,多去理解和宽容。

    如果非亲身经历,我们就要理性分析,了解事件原委,自己判断,暂时压抑住爆棚的“正义感”;当亲身经历时,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体谅,收起冷漠,不再无视,释放出爆棚的正义感。

    下一次,当你再看到一条煽情的新闻事件时,冷静一点。

    下一次,当你再遇到一名汗流浃背的民工时,热情一点。

    也许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地平稳迈入理性社会。

    (文章系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再让你的“正义感”轻易爆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ta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