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论语·雍也第六》28:在做和做到之间

《论语·雍也第六》28:在做和做到之间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0-11-09 22:23 被阅读0次

    《论语·雍也第六》28:在做和做到之间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宰我问过孔子那个刁钻的关于仁者的问题之后,很少有弟子主动问仁。子贡算是一个特例,这家伙攒了好大的勇气,终于向老师开口了。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意思是说,如果有广泛将恩惠施于人,并且能够真正帮助到众人的人,这个人怎样?可以算得上仁者吗?

    很显然,子贡害怕老师还没有从宰我提出的那个刁钻的问题中走出来。宰我的问题是“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仁者听说另有仁者落入井中,是该跳下去还是该袖手旁观。很显然,跳下去失智;不跳下去失仁。

    实际上,宰我的问题之中,已经隐约有了做和做到的区别。仁是一种方向,是一种在积极方向上的精进,不一定非要有具体的结果。

    子贡的问题,实际上更进一步言明了仁者的标准:起心动念、有所行动就是仁。

    常言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仁的方向上,尽了人事便是仁。

    一、做了是仁,做到是圣

    孙悟空有个雅号叫齐天大圣。所谓神圣,是与天齐的。

    子贡问完,孔子的回答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意思是说,那样的人岂止是仁者,一定是圣人了!尧舜与之相比也欠火候。

    说到底,子贡所说的“博施于民”,就是有把恩惠给与人民的心念和行动。有了这样的心念和行动,并且能够真正做到让众人受益,这就不仅仅是“做了”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做到”的问题。

    “做了”是七分的个人打拼;“做到”还得加上三分的天注定。所以,孔子评价这样的人“必也圣乎”!

    二、成为仁者的方法

    孔子给想成为仁者的人,开了个药方——能近取譬。

    所谓的“能近取譬”,就是推己及人。能从自己身上找到成为仁者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自己想要“立”,便要先想到和帮助别人“立”。这里的“立”是“三十而立”的立,是通过十有五而起学,经历十几年学的积淀所形成的凭借和依靠。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个人建立起的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形成的稳固的做人、做事原则。自己要建构自己所信奉的世界观、价值观,要形成稳固的做人、做事的原则。便要想到别人也要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稳固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界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就有“跨文化背景的理解力”,“己欲立而立人”便是一个成熟的人具备跨文化背景理解力的表现。自己有所信奉,便也尊重别人的信奉,自己有所坚守,便也尊重别人的坚守。

    至于“己欲达而达人”则更进了一步,不仅仅理解人,而且帮助别人实现自我。因为自己内心里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便去帮助他人完成他的自我实现。

    心想事成可谓圣,推己及人便是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雍也第六》28:在做和做到之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vr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