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据说早年曾多次举荐曹操。史称,司马懿自幼聪明,胸有大略,博学多闻,尊奉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晋书·宣帝纪》)。当时的南阳太守、同郡之人杨俊以善于看人著称,他在司马懿年未弱冠时,便对他下了一句断语,说这个年轻人是“非常之器”,即非同寻常的大才。
早在建安六年,曹操便听说了司马懿,遂下诏征辟他到司空府任职。司马懿不想出来做官,就谎称得了痛风病,行动不便,婉拒了曹操。曹操不信,派人在夜里潜入他家去刺探虚实,结果发现他果然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就这样,司马懿一直装病装了七年,直到这一次,建安十三年,他终于装不下去了。原因出在他哥哥司马朗身上。
早在曹操任司空期间,司马朗就被他招到麾下了。这回,崔琰又命司马朗担任丞相府主簿,然后对司马朗拼命夸司马懿,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文言文就是言简意赅,崔琰评价司马懿的这八个字,用现代汉语表示,就非得用一大串词语不可。“聪亮明允”就包括聪明、睿智、有洞察力、诚信;而“刚断英特”则包括刚毅、果断、英武、卓尔不群。
这么多褒义词是否都适合司马懿,我们暂且不论。单说这“诚信”(“明允”的“允”),难道不是在暗示并敲打司马懿,劝他别再骗人、别再装病了吗?
崔琰最后对司马朗说,你比不上你弟弟啊。这话也是半真半假,首先司马懿的才干的确在他大哥之上,这点毫无疑问;但与此同时,这话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你弟弟比你滑头多了!
想必,当司马朗把崔琰的话说给司马懿听时,司马懿一定会惊出一身冷汗。
正当司马懿惊疑未定之际,曹操再次征辟的命令就到了,让司马懿到丞相府去当文学掾。同时,曹操还让传命之人给司马懿带了一句话:“若复盘桓,便收之。”
如果再徘徊拖延,就把你打入大牢!
至此,曹操和崔琰演的这出双簧就完全揭开了。搞这么多事,目的无非就是要告诉司马懿:再敢抗拒我的命令,不但你自己小命不保,连你哥也跑不掉!
毕竟,司马朗在曹操手底下打工,你司马懿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你大哥考虑吧?
到了这一步,司马懿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了,只好乖乖从床上爬了下来,到丞相府报到上班了。
纵观司马懿与曹操这段微妙的博弈故事,几乎就是在看一出权谋古装戏。曹操的霸道、多疑和司马懿的坚忍、机变,全都跃然纸上。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为何宁可装病七年,也不愿接受曹操的征辟、出来做官呢?
《晋书·宣帝纪》给出的理由是:“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
翻译成白话就是:司马懿眼见汉室衰微,不愿牺牲自己的气节去为曹操效力。
这理由看上去冠冕堂皇,把司马懿说得跟个大汉忠烈似的,大有“汉贼不两立”的风骨,简直比刘皇叔还刘皇叔。
事实上,这完全是在用“政治正确”的套话来美化司马懿。但是结果适得其反,反而把司马懿写得单薄了。
众所周知,由于后来晋武帝司马炎追尊爷爷司马懿为晋宣帝,所以司马懿的传记在《晋书》里是以开国皇帝的身份来写的,故称“纪”而不称“传”。按照二十四史惯用的春秋笔法,对于历朝的开国皇帝向来是不吝溢美之词也不惜为尊者讳的。因此,《晋书》给出的这个理由听听则已,不必当真。
倘若如此,那司马懿拒绝曹操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答案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明哲保身,待时而动;二、藏器于身,待价而沽。
何谓明哲保身,待时而动?
曹操第一次征辟司马懿,是在建安六年。当时,虽然曹操已经打赢了官渡之战,但袁绍还没死,河北还在袁绍手里,此后的局势如何演变还在未定之中。除非司马懿料定曹操必能平定河北,否则他绝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绑到曹操的战车上。从司马懿的性格和后来的一生行止来看,不管做什么抉择,只要局势尚不明朗,时机尚未成熟,他一贯是隐忍不动的,绝不会轻易出手。
乱世之中,活下去比活得好要重要得多。先保证活下去,再找机会慢慢活得好,这才是明智之举。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尽管建安六年的曹操已经是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之一,或许不能算是“危墙”,可在他取得绝对优势之前,司马懿也绝对不会视他为坚强的靠山。
到了建安十三年,时移势易,曹操不仅消灭了袁绍父子,而且平定了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此刻,时局已经比七年前明朗多了,司马懿还有必要装模作样吗?若是这辈子都不想做官倒也罢了,如果他还想干一番事业,那么在这个时候投靠曹操,就是最合适的时机,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就算曹操不跟崔琰演一出双簧逼司马懿出仕,他迟早也会出来做官的,只是换一个出道的方式而已。
以上,就叫明哲保身,待时而动。
那么,何谓藏器于身,待价而沽呢?
按《晋书》所言,司马懿“聪朗多大略”,乃“非常之器”。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聪明睿智、谋略深远、格局宏大、器宇非凡之人。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未来必然是有高度期许的。建安六年,曹操第一次征辟时,司马懿虚岁才二十三,即使再有才华,也不太可能得到重视。而且,若是曹操一叫,你就屁颠屁颠地跑过来,甚至有可能被曹操看轻。
所以,与其二十出头就急着出来做官,还不如多花一些时间自我沉潜,积蓄实力,提升修为,同时静观时局演变。换言之,越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的人,越不会急吼吼地把自己变现——因为太急着变现,金主对你的估值往往不会高。司马懿胆敢称病拒绝曹操,恰恰会让曹操感到意外,从而在曹操心目中留下一个与众不同的印象。
而人的心理往往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可贵。像曹操这样的雄主,占有欲比一般人更强,你越是拒绝他,他就越想得到你。如此一来,你的估值就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
这就叫藏器于身,待价而沽。
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懿其实是看透了人性,也摸准了曹操的心思。
当然,想让估值大幅提升,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司马懿便为此付出了七年时间,而且是以装病这种不正常的状态熬过了这七年。没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坚忍意志,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