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全世界都在拥抱书籍、赞美优秀的文字、讨论阅读。但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投入其中时,打开的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世界。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我是赞同的。很多时候我们着实需要这样的一种情怀和能力跳出小格局反观自身成长和周边世界,也需要耕耘这样一个精神家园来收藏和欣赏那些美好和小确幸。内心繁花似锦,无论四时情趣还是人生况味,都可以怀着轻盈温润的心思点滴成趣。所以相对于成功,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更见功力,意味着更多的思考、勇气、智慧、热情和创造力。而阅读就是这样的一种充满无限可能的诗意栖居。
如果我们认真回顾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不难发现,阅读的目的简而言之有两点,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和丰富有关这个世界的感受。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知识获得方面的阅读我建议孩子能够从博到精,如同建立金字塔一般,博大的方面是旁搜博览,大其心使得开阔,精深的是专门的学问。而为丰富主观世界的阅读则更多为了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以及自由开阔的心性,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倾听他人和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好的教育就是点燃孩子的渴望,读书也一样。发现其中的乐趣就会乐而不苦。这点是不同于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苦读的,但不是不努力,相反,是为了更有源动力的努力。
多年前世界读书日前夕有项调查显示,国民阅读中纸质图书阅读占比已不足半数,在线的读屏与传统纸质阅读平分秋色了。随着这几年的手机进一步普及与功能的进一步强大,读屏时代已经真真切切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作为教育人,我和许多老师一样“痛恨”这种读屏生活,因为它占据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学生的太多时间,它把人们时间分割成了无数的碎片,并且让人们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久而久之,人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深受影响,人的浮躁心态却愈加明显。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经历了青灯黄卷生涯的60后、70后、80后,都对当年物质匮乏却精神丰满的日子有深厚的感情。
读书和读屏,确实是两种颇为不同的阅读方式。我想至少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读书,更多的是需要有意注意的,文字是有温度的,但是它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去阅读;而屏幕带来的声光电,会主动钻入你的眼睛和耳朵。相比较来说,有意注意更加容易出现疲劳,更容易产生“分心”现象,这就需要个体通过意志努力排除干扰和“分心”现象,克服困难。而无意注意主要在于外界的刺激,例如刺激的强度,刺激新异性、运动变化和对比度等,所以,读屏生活对于阅读者反倒显得更加“轻松”。
主动选择与被动吸取。读书好和读好书,都已经是社会的共识了。然而好书,需要我们主动去挑选。记得多年前有一篇散文,题目叫作《书店里的书》,里面写道:一本书里承载着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本书里隐蔽着一个卑鄙的阴谋;一本书或许是一个不屈灵魂的啸傲呐喊,一本书或许深深浸淫着写作者经年的血与泪。有时,我会看见一本哭泣着的书,它缓缓向我讲叙发生在遥远年代里的陈怨积案;有时,我会留意到一本窃窃低笑的书,那是那个装着一肚皮噱头,做过小品演员的家伙急着为人们抖落幽默暴笑的“包袱”;也有时我会遇见一本愤怒之极的书,它是另一种主义的倡导者,它主张用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屏幕阅读,大多是大数据推送的结果。大数据太“可怕”,它将你的偏好“摸”得一清二楚,总能投其所好地把你最偏爱的那一类呈现在你的面前,久而久之,你也就丧失了主动选择的能力。
价值坚守与情绪裹挟。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阅读资源丰盛的时代。只是,在我们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里,我们如何避免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裹挟,被缺少深度的平庸内容填塞。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可能会变得很“忙”,其实也会因此变得很“盲”。阅读,没有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反而失去了自我。从这个角度考虑,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关键的还是在于你选择“价值坚守”,还是选择任由“情绪裹挟”。
讲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也好,主动选择与被动吸取也好,价值坚守与情绪裹挟也罢,都是一个意思。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至于你在诱惑面前的表现,更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选择与坚守。读书与读屏,没有必要对立起来,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同一人群在不同时段因为不同需求下也可以选择不同阅读方式,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得明白:当下我要的是什么?我要坚守什么?
每一个阅读的日常,都是在抵御生活的庸常,比起消磨时光,读书也能创造更多有趣的时光。读书是简单的小事,却足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
春日已深,带上喜欢的书,去草绵绵处开展跨越时空的相遇。
---记录过去一年中阅读的书籍,歌颂最美的人间四阅天!
2024年4月2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