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特令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彩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但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是,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天明时期出版的《群书治要》,交给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该会邀请十几位专家学者,对《群书治要》选用的65部典籍进行考证、点评,分篇今译,并进行了标点断句和勘误,集结成书,名为《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考译》一书于1996年开始策划,编译工作启动于1998年,在此期间,在故去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先生、符浩先生和习老的夫人共同的关心下,《群书治要考译》的工作历经数年,终于圆满完成,习仲勋先生生前曾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2011年6月,该书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就是中国人文化的世纪。中国人拯救全世界,不是政治、军事、科技、经济贸易,而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承传,最重要的是祖先留给我们无比智慧的符号,中国文字文以载道的载体文言文。《群书治要》正是汇集先贤智慧的文言宝典,从八万九千多卷书中选出来的。《群书治要》是千百年来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和经验,它的思想是历久弥新的,应该也必将成为解决当代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良方,教化人民,改善社会风气。
主讲人:翌茹老师到底什么是“教”呢?
在《礼记·学记》上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
第二,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
现在家长们知道教育让孩子做人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更重要,但是又不得不在做着让他的成绩更提升的工作。再看一看学校教育,有一位长者把我们现代这些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称为“有知识而没有教育的人”,说他们这一代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听了很不服气:“我们都是硕士毕业了,都是博士毕业了,您怎么还说我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呢?”其实,我们看到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一代确实没有受过教育,没什么值得傲慢了。
“教”它是有规律的。从哪里教起呢?
《大学》上有一句话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果我们把先后顺序给做错了,结果完全不同。古人讲「 首孝悌,次见闻」,就是首先培养起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谦卑有礼的处事态度,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和见闻,等等。
古人把 “教”解释为“长善救失”,把“育 ”解 释为“子使作善也”。所以,做人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注明:《群书治要》系列文章参考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老师的《群书治要十讲》。转载请尊重原创,原版转发,请勿擅改内容,欢迎传播流通!
一颗「诚敬心」,叩请开启自性智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