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武志红
1自恋幻觉ABC
公式为: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你就会得到C,如亲子关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A),你必须听我的(B),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C)。这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
2打破自恋幻觉
彻底明白自己做某事的初衷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如在父母的压力下回到老家的女孩要明白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即使未来有任何不幸,也不该把责任怪到父母头上。
3被动的控制者
被动的控制者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别人,如我这么可怜,你怎么还不帮助我,你这个坏蛋。上个女孩如果听从了父母的意愿,她有可能发展成如此:我听从了你的意愿,你们就要为我负责,否则你们就不对。
4病态关系
有时候付出的一方希望对方以自己渴望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一旦对方做不到我们就会失望,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成为满足你梦想的工具。
5男人被美化支配,女人被美化依赖
正因为如此,男人普遍会喜欢依赖型的女子,而女子则会普遍喜欢支配型的男子,这一倾向又会一直诱惑男人发展自己的支配欲。
6内在关系
我们的人格中都有“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把后者投射给对方,我们有可能展示依赖的一面。
7我行,你也行
这样的人拒绝他人投射过来的自卑,也对别人袒露的脆弱表示尊重和理解,同时也更容易得到尊重。
8不要把好苹果和坏苹果放在一起
意思是不要要挟孩子,即如果你在A事上不听我的,那么我就剥夺你在B事上的好处。如刘太太让做了错事的林林道歉,否则就不让他去游泳,后来竟让林林失去了游泳的兴趣。
9调皮的孩子更有能量
乖巧中通常藏着自卑和寂寞,而心中充满着爱与被爱的体验的孩子,是不太会乖巧的,他们会醒目得表达需要,这样的孩子更有能量。
10鬼故事是儿童的成长需要
“好妈妈”和“坏妈妈”在儿童眼里交替出现,因此儿童将妈妈的“坏”投射到鬼故事中以转移内心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