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加冰的还是去冰的?”夏日炎炎,我们在点冷饮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的选择场景。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需要交流,甚至很多人非常热衷于各种交流的活动,进而如何让优质的交流持续。可能会有很多答案——扩展思路、交换认知的角度、对齐信息……这里我想重点强调的是:激发。
那这个和“加冰”“去冰”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我们把沟通过程比作制作一杯冷饮,那么“加冰”可以指代的就是激发,而因为有“冰”创造出的继续高效沟通的环境,却可能因为“去冰”的操作而退回到一个阶段。
举个例子:当我们谈论到一个话题,对方抛出了一个观点,里边Ta列举了2个Ta的例证,这时你完全同意对方的洞察,并且加入了一个你自己的事情作为例证,这是在扩展这个观点的适用范围,通过沟通得到了一个更“普世”的观点。
不过,可能的情形是,对方停止了这个话题,做了“去冰”的操作。
为什么会这样?
即兴戏剧的理念叫“Yes And”,接住对方构建的人物和剧情设定,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情节,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我们日常沟通的良好方式,也可以遵循这个“Yes And”原则,我们彼此关注的是,让这个沟通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但如果一方的沟通逻辑并不是这样,比如,Ta只想表达完自己的观点或观察,得到对方的肯定(Yes),至于对方如何加上(And)自己的认知去拓展这个观点/洞察的边界,则不是Ta兴趣的范围了。
所以有人说,好的沟通者,一定是一个好的聆听者。因为,当Ta做完表达观点的环节之后,就应该进入聆听的状态,去听到对方的“Yes”,以及“And”,如果对方暂时还没有“And”,如何通过激发对方的表达欲,让“And”产生,让“故事”继续,就是体现这个聆听者的功力了。
“然后呢?”……“然后呢?”……
最后,分享一个我的沟通套路,通过前面的一些了解,找到对方可能感兴趣的领域,然后:
抛出一些这些领域的观点,观察对方的反馈;
反馈如果积极,沟通可以继续,在此基础上通过“然后呢”不断让对方多说;
反馈如果不那么积极,那就悄无声息地换个话题。
如果你关注这段彼此交流的质量,那就想办法让“故事”继续,最好的方式是做一个聪明的“聆听者”;然而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导致刚被激发的场域又凉了下来。
用心交流——”加冰“——聆听,让故事继续;
过多关注自己——”去冰“——话题很难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