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批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我想最好的应该是“焦虑”,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前社会的整体状态,我想也是“焦虑”。
不管是腰缠万贯日进斗金的商界大亨,精神抖擞西装革履的白领精英,还是辛勤劳作奔小康的普通工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焦虑面前,人人平等。
昨天央视新闻的一篇文章标题写,5岁孩子学英语,被问“怎么这么晚”。 我想,再淡定的家长听到这样的反问都会焦虑吧。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现在的家长,哪肯甘于趴于起跑线前等,而是选择在枪声响之前“抢跑”。
消费者的“焦虑”和“紧迫感”很多时候正是商家利用的利器。每次路过街边的“江南皮革厂”和"鳄鱼牌"停产甩卖,听到的永远都是“最后3天,最后3天",有的还挂着硕大的牌子倒计时。虽然超过3天之后那些店子还在卖还在喊着同样的口号微信里面不少卖学习课程的,是不是经常发消息称:今天12点准时涨价,最后一小时,名额有限。前段时间联系了一些做SEO的销售人员,别人讲解完都会加一句你们得尽快结束,我很自然的戳穿了他,我知道你想说你们的优惠月底就要结束了。虽然我可以轻松调侃,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方法很奏效,万一我错过这次机会了,万一真的涨价了呢?为什么有优惠有便宜不占了?名额有限,万一很快没了呢?仔细想想,你有没有上过商家的这种当?
“毕业5年是一个分水岭”,“女人最好的生育年龄是28岁”,“30岁了你还在到处找工作吗?”,“人工智能来了!”,“怎么挣到你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这些是不是你耳熟能详的句子,自媒体上到处充斥着具体定义的数字,几年,多少岁,多少钱等,我们喜欢拿它们当一把尺子,去丈量我们的目前的人生。不,不只是目前,时间管理达人们告诉我们要有目标管理,要学会拆解目标,所以我们必须看的远一点,以未来来指引现在,所以我们不敢短视。所以我们不止焦虑这个月的销售目标能不能完成绩效能不能达到,我们还焦虑我能不能有持续上升的职业方展,我的行业是朝阳还是夕阳?
你以为我们只会纵向焦虑吗?不,今天早上老板开会还在说“你知道最怕的是什么吗?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埃隆马斯克6岁就会编程了,扎克伯格20多岁就创立脸书了,现在当红的明星都是95后了;隔壁家的儿子以前成绩比我差多了,现在都在读名校研究生了;大学同学已经买房买车了;表兄的公司去年盈利不少了…
我们都很焦虑,请你不要试图安慰我,除非你比我惨,比我还焦虑。
最近还听到一个词叫“知识焦虑”,是介绍高晓松即将上线的新节目----《矮大紧指北》。其中说:《罗辑思维》解决的是短期的知识焦虑,而《矮大紧指北》解决的是中产阶级长期精神上的焦虑。想来还有几分道理: 《罗辑思维》和得到APP上里的关键词:格局,认知,颠覆,财富自由,战术等等。而矮大紧则是“诗和远方”的代言人。普通人想要短期混迹于中产阶级,一定离不了罗胖。而想真正具有中产阶级的气质,恐怕得要矮大紧一样举重若轻般行走于江湖,看似不显山露水实则杀敌无形。这恐怕是新中产阶级入级门槛最高的时候,有钱买得到名表销量级的包包,却买不了张口就来的罗马史经济学人相对论。
难怪近两年得到APP,各种知识付费型产品,在线教育等大规模爆发。“终身学习”已不再是口号,而像是家常便饭。“焦虑”,生于斯长于斯,也只能终于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