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人处世最易出现的3种错误莫要犯,《左传》教你什么是真的勇敢

为人处世最易出现的3种错误莫要犯,《左传》教你什么是真的勇敢

作者: 2bfd51fca292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5:37 被阅读16次

    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其中一些小故事,看似无头无尾,但细细读来,却意蕴深长,其中的人情事理,对今天也颇有启发。比如,什么样才算是“勇敢”呢?

    1. 真的勇敢,不是装模作样

    【原文】十二年夏,卫公孟彄伐曹,克郊。还,滑罗殿。未出,不退于列。其御曰:“殿而在列,其为无勇乎?”罗曰:“与其素厉,宁为无勇。”

    【故事】公元前498年,卫国讨伐曹国,很快攻下曹国城邑。卫军得胜,班师回国,指定大夫滑罗为全军殿后。

    当时,卫军还在曹国境内,被敌人追杀的潜在危险并没有解除,然而,负责掩护的滑罗却一直率部与大部队走在一起。

    他的车夫忍不住吐槽:“明明命令我们殿后,我们却一直走在大队人马之中,这么做,人家会不会觉得我们贪生怕死、不够勇敢?”

    滑罗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明知曹国不敢追,还要装模作样殿后,有意思么?于是,他答道:“与其空有勇猛之名,宁可让人说我不够勇敢”。

    “勇”,不是拿来装样子的,甚至,装样子本身,反而是“无勇”的表现。因此,他宁可让人认为自己“无勇”,也不愿意“装勇”。

    2.真的勇敢,不是大打出手

    【原文】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 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 ,于德为愆(qiān)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jù)辟之。

    【故事】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修好,在夹谷举行盟会。作为鲁国大司寇,孔子随同鲁定公,出任盟会相礼。齐国大夫犁弥断言,“孔丘知礼而无勇”。他与齐景公策划,在盟会上用齐国从蛮夷掠来的俘虏劫持鲁定公。

    但看似“无勇”的孔子临危不乱。他一面请鲁定公退后躲避,一面呼喝侍卫亮出兵器护驾。

    他对齐景公说:“两国国君友好会见,齐君却用俘虏以武力作乱,这不是对待诸侯的应有态度。不能用边地图谋华夏,不能用蛮夷扰乱中华,不能用俘虏干预盟会,不能用武力逼迫亲善。真要那样做,于神,是不祥;于德,是害义;于人,是失礼。为君者,一定不会那样做。”

    听了孔子这番话,齐景公不得不赶紧让这些俘虏退下。

    3.真的勇敢,不是大放厥词

    【原文】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孙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复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此乃止。”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鞫(jū)居。

    【故事】公元前589年,齐顷公攻打鲁国。作为鲁国的盟国,卫国出兵侵齐以救援鲁国。齐顷公时代的齐国,颇具实力,卫国的根本无法与齐国抗衡。

    卫军与回援的齐军在新筑遭遇。卫军将领石稷立刻提出,不要与齐军交战,赶紧撤军。但卫军主帅孙良夫断然回绝:“如果早知道不能打,当初就不该来。现在既然已经与敌军相遇,不如一战。”

    自以为“勇”的孙良夫率领卫军与齐军正面对决,但大战结果却没有意外——卫军溃败。战败的卫军一路奔逃。慌乱中,石稷拦住孙良夫说:“大军战败,如果您不稍作坚持,顶住敌军,恐怕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真是那样的话,如何向国君覆命!”

    此时,包括孙良夫在内的全军诸将帅,都已是惊弓之鸟,面对石稷的劝阻,竟然无一人敢接话。石稷只好对孙良夫说:“不如您带着大家撤退,我就留在这里坚守好了。”

    石稷主动留下断后,并且昭告全军,大批重装援军很快就会赶到,这才稳住卫军的军心和阵脚。见卫军开始返身抵抗,齐军也不敢贸然再追。

    只身犯险,挽狂澜于既倒。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石稷不是“无勇”,而是“真勇”。

    读了《左传》这几个小故事,是不是对“好勇”与“斗狠”有了新的认识?想想今天我们的境遇,会不会有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人处世最易出现的3种错误莫要犯,《左传》教你什么是真的勇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mc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