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一篇我们知道,古代中华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竟然有种种神奇的联系,罗马帝国分裂,竟然跟汉武帝打匈奴有关。
今天我们详细看看,为何从秦到清,频繁“改朝换代”?
以及为什么历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却不叫“丞相”?
01 秦始皇偷看到李斯车队,为何暴怒,后怕不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丞相制度,丞相李斯负责帮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但秦始皇明显对李斯不信任。
有次,秦始皇在山上,正好看到山下李斯的车队走过,声势很大,秦始皇不满就随口骂了一声。
没想到有人把这话传给李斯了,李斯之后出行减少了随从。秦始皇察觉到之后大怒,眼线竟然安排到了自己身边?
他问了身边随从,没查到是谁打小报告的,一气之下,把当天身边几百个随从全都处死了。
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
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和第一个丞相,是相互戒备的。
02 为什么历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却不叫“丞相”?
皇帝们对权臣有多防范,从“丞相”的名称演变可以看出。
秦汉时,丞相是文官之长,秦始皇死之前,下诏书给长子扶苏,想让扶苏继位。
但诏书还没到扶苏手里,就被赵高、李斯、胡亥篡改,改成了让扶苏自杀。
扶苏很听话,立马就自杀了,不靠谱的秦二世胡亥上台,加速了秦朝灭亡。
因此,汉代皇帝们吸取教训,太子是要提前立的,除此之外,丞相权力也要限制才行。
汉武帝曾换过13任丞相,还是用着不顺手,于是他开始用身边的小秘书,就是尚书,这样丞相的权力就慢慢被架空了。
到了唐朝,皇帝们发现“尚书令”这权力又太大了,于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后来又使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小级别的官员,再次架空原来的宰相。
到明代,朱元璋对丞相实在不放心,干脆就废了丞相制,自己做。
他平均一天批200多份奏折,处理400多件国事,后来发现身体实在吃不消,就组了个秘书班子,把几个文官命名为“大学士”。
他还一再强调“大学士”就是正五品小官,小秘书别想变成宰相,但事实上后来,大学士还是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比如严嵩、张居正。
到清朝,皇帝们又觉得大学士不好操纵,雍正帝就建了新的秘书班子,叫“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皇帝和丞相之间,这种不断循环“废原组织,建新组织”的游戏,正是反映了法家“制衡和防范”的基本逻辑。
03 为何说历代皇帝们在智力接力,皇帝轮流做?
皇帝这个职业,除了一直在防范丞相之外,真是将“防范一切”贯彻相当彻底。
因为做皇帝的好处实在太大了,成了人间的上帝,要什么有什么,他把好处都占了,当然很多人想取代他。
第一类就是皇族,雍正和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唐朝宣武门之变,我们对宫斗剧都很熟悉了。
第二类是皇帝的枕边人,皇后妃子们,比如吕后干政,慈禧垂帘听政。
第三类外戚,主要是皇帝母亲那边的亲戚,比如舅舅姨夫,在皇帝很小的时候,皇帝听母亲的话,母亲的娘家人也通常会起大作用。
第四类是太监,因为是皇帝身边人,很容易得到信任,比如赵高。
第五类是权臣,看皇帝们对丞相的防范就知道了。
第六类是朋党,主要是官员们私下结成朋党,明代就是朋党之祸直接导致了亡国,崇祯皇帝给李自成遗嘱:杀光所有文臣。
第七类是地方割据势力,这就不必细说了。
第八类是敌国外患,北宋南宋都是被北边帝国干掉的。
第九类是农民起义,这实在是太常见了。
所以,皇帝治理天下太难了,从秦到清,几乎每个皇帝都在思考“如何不让别人抢走皇位”。
一代代皇帝们智力接力,一遍遍对皇帝制度进行修补。
写在最后:真是哪份工作都不易啊,皇帝也难做。
下一篇我们聊,为什么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口大起大落?
关注我不迷路,您的点赞和评论,会给我很大的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