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徐小感想
《呼兰河传》选谈

《呼兰河传》选谈

作者: 徐子为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10:38 被阅读0次
    《呼兰河传》选谈

    《读者》最喜欢的类型,随便挑出来一段都是完整的故事

    从前面的笔记开始摘抄吧,反正都是废话,关于我的废话。

    看到第17页感觉有句话挺有意思,于此摘录:“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地还到庙台上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看到第50页隐隐然感到小消极,小愤青。

    像萧红闲聊时说起自己家乡小事,都是些小街小巷,市井中的老大爷,老大妈,小弟弟,小妹妹,你看他们抢油条的狼狈相,忍不住笑出来,在其中有着一种怜爱;戏台下东家长西家短的人们说起别人家的八卦别提多带劲了,要说多事,她们最烦,但她们又真实,且可爱。不知道萧红红会不会写着写着扑哧一声笑出声,多亲近。这些小市民皆蠢得可爱,即使偷别人的包子、孩子以后的理想是开豆腐房,皆可爱,皆流为幽默。

    文章充斥一种奇妙的呼兰河式幽默,或者说萧红式幽默,若只能有一个理由看这本书,我选择这种幽默,什么白话文启蒙是大师学者的职责,讽刺封建迷信也离我太远,至少生病我妈不会叫别人来跳大神,我喜欢萧红式幽默,但是我不摘抄段落,想看就去看原文。

    章节间,小事中,总有作者好像憋在心里好久的话。

    呼兰河乡亲们常有活动,极热闹的场面。大家聚在一起看戏,聊天,娱乐…以前的人想进行这些活动,必须凑在一起,挑一个时间,极有仪式感。现代社会不用了,上网搞定一切。所以以前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热闹,在现实世界里冷清。现代人不跳大神,有病去医院治病。医院安静,跳大神热闹。但医院能救命,能治病,我还是愿意冷清。但也想看跳大神。

    这几天月考,《呼兰河传》给我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润色。旁边的同学扎成堆或走来走去聊天,我坐在座位上,置身另外一个世界,目睹萧红和祖父在后院玩。我小时候和姥姥妈妈回东北时住的院子也有后园,极有画面感。

    惊异于萧红的记忆力,当然我相信有一部分文段是创作的——1940年,近30岁的萧红居然还记得她家院子西南角上租给做粉人家的房子旁边小偏房里住着那家赶车人家老少三辈祖母的大孙子小孙子分别那一个是大儿子的小儿子的,同时还深谙那家人两个媳妇妯娌之间的不和…有机会看原文,这么一小段可以扩写成一本新小说——《呼兰河传—妯娌时代》。

    回忆中的呼兰河不算是快乐,感情色彩是丰富的。

    看这本书就当作纯诉说,纯回忆。有议论也纯当因所见所感而发,看鲁迅太累,被鲁迅弄到神经紧绷,稍有一句略有感想的话就立刻分析是否是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呼兰河传》前半本没有强烈的讽刺或不满,搞得我以为萧红非振臂高呼的愤青。

    正好整理到103页,摘一句带感的:“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致此,行文波澜才开始。文章几乎没参杂作者的主观感情,也没有责备,主张什么的,但我显然从描写中某个角色因迷信而做出的荒诞的行径中感受到作者的恨、不甘、伤心、惋惜,同时也使读者冷汗淋漓。比如团圆媳妇的婆婆正经的论述,她所认为的理所应当的行为——“唯独打这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可是这小团圆媳妇,一打也就吃不下饭去,吃不下饭去不要紧,多喝一点饭米汤好啦,反正饭米汤剩下也是要喂猪的。”在读者看来是多么荒谬,多么愚昧,萧红的长段气势逼人,看着过瘾的同时也可怜团圆媳妇遭遇。这让我想起郑渊洁,常写到激动时竟然忘了标点。我甚至认为知乎朱炫的文风跟萧红很像。183页左右感觉开始与前文乖乖的文风陡然不同,直面了社会存在的封建弊端,严肃的板着脸,揭露它,批判它,带有夸张的,更具体的解剖它,直面它,即使是发生在可爱的呼兰河,但这迷信与愚昧竟害了许多可爱的呼兰河村民,这当然让作者视之甚惜,我猜测作者提笔为此。从此越来越愤青,读者越读越过瘾,情绪被越来越牵动。

    一群爱她的人,活生生把她逼死了。这种悖论在那时的呼兰河可以看到。

    看到131页心里一紧:“养鸡可比养小孩更娇贵,谁家的孩子还不就是扔在旁边他自己长大的…”很庆幸这样的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至少我姥姥从来都是叮嘱我不要磕了碰了,叫我不要提重物,怕手臂被抻到,变成长臂猿;别吃太撑,胃会被撑大,姥姥笃信小时候我的身材是因为每次吃饭父母老是怂恿我多吃点,把胃撑大了造成的。“做啥事别炸炸呼呼,别闹,别塞脸”这是姥姥常跟我说的。姥姥对妈妈影响很大,小时候妈妈和保姆照顾我,每天早上去菜市买几条小黄鱼给我吃。妈妈最自豪的是我上幼儿园前身上没有一点受伤。

    第六章开始讲有二伯,紧张和轻松更番交替,收放有度,总的来说看得挺开心。

    笔记在167页后就不大记了,前文浓厚的东北气息让我回忆起幼时回东北的事,让我想到姥姥,很亲切。可能是因为团圆媳妇那段比较精彩,所以我以为全书花了很大篇幅写,后面看了一下也就几十页,全文还是有趣的,幽默的。

    刚拿到这本书是五年前,父亲买了《京华烟云》《瓦尔登湖》《活着》还有这本。《京华烟云》看了两次,次次半途而废,《活着》扎扎实实的看完了,什么都不记得。笔记很重要。

    有些没必要记的,也就没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呼兰河传》选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vd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