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创意”一词,你会想到什么?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毕加索的抽象画,迈克尔·约翰逊的太空漫步,还是广告大师奥格威的奇思妙想。
许多人觉得有创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属于特殊人群的特殊才能。但美国创新前沿的两位领军人物汤姆·凯利、戴维·凯利兄弟认为,人人都有无尽的创意潜能。
他们还写了一本《创新自信力》,指导人们树立创意自信,掌握方法,持续行动,释放潜能。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限制条件激发自身创造力和行动力,催生创意。
一、寻求万事俱备,反而拖延行动
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许多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觉得创新就应该“像火箭发射一样秘密而周全”,只要计划到足够完美的执行,在万事俱备的那一时刻,按下“发射”按钮,创新就像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一样,获得巨大的成功。
他们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总是想再多点儿预算、再多几个人手、再多一点儿时间。这反而导致他们陷入焦虑的怪圈,造成行动的拖延。
美国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化学胶片的垄断者。但是在数码时代,却一蹶不振。公司高层其实早就预见数码时代的到来。他们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后来又研发出世界首个百万像素的传感器。但是所有优势没有促成公司的果断行动。
他们沉浸在自己过去的辉煌中。在化学胶片细分市场高达90%的市场份额,阻碍了他们向新兴的数码领域的投资。柯达公司并不是没有创新能力,并不是没有掌握行业发展的动态,而是无法将洞察力转化为行动力。结果,柯达公司迷失了方向,走向了衰败。
另一个伟大的美国公司——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十分苛刻。乔布斯在很多行业获得了成功,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但是他也曾经失败过。
当年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公司之后,曾经设计了一个立方体的电脑NeXT,要求每一条边都是刚好一英尺长,每一个角都是90°。乔布斯甚至要求机器内部的螺丝使用昂贵的镀层。为此必须重新设计和生产大量的零件模具。他渴望用一款完美的产品击败背叛他的苹果公司。但是不计成本的投入,高昂的售价和差强人意的性能,NeXT电脑最终失败了。
所以,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万事俱备。太多的求全责备、瞻前顾后,就会导致束手束脚,最后可能一事无成。有一种失败,就叫想太多。
二、接纳有限条件,激发无限创造力
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实现创新逆袭呢?我们来看一看阿克谢和安吉特的创业故事。
阿克谢·克萨里和安吉特·古普塔是美国斯坦福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一起报名参加设计学院的“发射台”课程。按照课程要求,他们必须要推销自己构思的一个商业理念。如果推销不成功,就不能修这门课。如果推销成功,那么他们必须在10周课程中创办一家公司,推出一款商业产品。这样才能拿到这个课程的学分。
结果阿克谢和安吉特成功了。他们在10周课程期间,合作开发出下载量超过2000万次的Pulse News新闻阅读APP,成为苹果应用商店的明星产品。他们联合创办的科技公司市值超过了9000万美元。
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切呢?
1.找到“可操作”的发力点。
安吉特和阿克谢想出了许多非常棒的点子,但10周的课程期限和有限的预算,使他们不得不选择能得到快速反馈的方案。他们明白只能选择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进行深入探索。
他们采取了限定性投票的方法,找出项目库中比较容易切入的部分。
几次头脑风暴之后,他们在墙上贴满了各种颜色便利贴,想出了几十个点子。然后围绕着课程要求,设定了各种具体限定条件。比如,是否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是否能够在本周末之前制作完成原型,是否成本足够低,等等。
然后他们会经过讨论,给符合条件的便利贴贴上彩色的圆点。最后,彩色圆点最多的便利贴上所写的项目,就是他们选定的创新课题。
他们的最终决定是为苹果公司当时刚发布的iPad设计一种应用程序,改善新闻阅读体验。
2.快速迭代,每次只改进一小步。
选定项目后,阿克谢和安吉特利用项目管理学科中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计划分解工具,把复杂任务分解为简单任务,实现协同推进。
他们的第一个阶段任务是:在4天内编写出一个APP原型。两人选择在学校旁边的一家咖啡馆里安营扎寨,每天在那里度过10个小时。因为每天只要买一杯咖啡,他们就可以在咖啡馆里呆一整天。而且咖啡馆里有他们未来产品的消费者,人们都在一边喝咖啡,一边阅读新闻。
那会儿iPad刚刚发布,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拿出一台iPad放在桌面上,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问这是不是iPad。这时他们就会把iPad递过去,打开他们的最新版Pulse News页面,然后观察人们如何与之交互。
他们什么也不说,只是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就能够发现程序易用性的瑕疵,然后进行快速改进。
3.设立阶段性目标,定期进行评审。
进行一个较长周期的创新项目时,必须设立一系列进程汇报会、专业评审和阶段性指标。每一个阶段任务临近的日期就好像是战斗的鼓点,一阵一阵地鼓舞着团队的干劲。
为了尽最大可能加快速度,阿克谢负责用户研究,安吉特根据新的反馈,飞快地编出新版本。设计学院的专业老师则定期进行评估和指导。
经过上百次的迭代之后,他们对程序进行了彻底的修改,从交互模式到触摸键的大小都焕然一新。两周之后,他们得到的用户反馈完全变了。开始人们疑问:“这是什么玩意儿?”到后来人们会询问:“这是iPad预装的程序吗?”
Pulse News项目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得到了乔布斯的公开称赞。阿克谢和安吉特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不是想出一个天才的点子就万事大吉,而是历经上百次实验和失败,然后才能找到最佳方案。所以说,创意永远是事后诸葛亮。
三、“少即是多”的真谛
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认为:“有商业头脑的生意人、舞蹈家或工程师,都需要对界限感到好奇,不断关心他们所受到的限制,并且要能够坚强地忍受限制带给你的困境。在受限制的环境里,一个人潜在的创造力会很容易浮现出来。”
执导过《教父》的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曾经说:“我们的电影预算越低,我能激发出来创意能量就越大。”有一次拍摄一部低预算电影,外景地在罗马尼亚,当地出租车是左侧方向盘;而电影故事发生在马耳他,马耳他的汽车却是右侧方向盘。
如果预算充足,科波拉就会要求从马耳他空运一辆出租车过来。囊中羞涩的他就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拍摄那天,科波拉请化妆师把演员的头发都朝反方向梳,请道具组把一辆出租车顶灯和车牌上的字修改成逆向的,然后开机拍摄了整场戏。最后在后期制作时,只是简单地将影像反转,取得了同样的拍摄效果。
对于艺术家而言,限制并不表示束缚,反而是为更新鲜、更有创意的创作提供了机会。
同样地,经营人生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扬长避短。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的事。”
钱钟书自小有文学与语言天赋,却始终学不好数学。不过,他没有继续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自己的短板数学上,而是精专于自己擅长的文科,后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一生钟心于读书治学,专精一事,终成大家。
作家史铁生十八岁到农村插队,因病残疾,终生与轮椅相伴。他在痛苦中,选择了文学创作,不断地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可以这么说,疾病让史铁生别无选择,目标单一明确,反而激发出他的文学创作才能。
史蒂夫·乔布斯曾向好友吐露心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都很短。我必须趁着自己年轻,做几件真正伟大的事情,在世间留下自己的印记。”
凯利兄弟在《创新自信力》中告诉我们,创意自信如同肌肉,可以通过努力和训练而获得。无论是艺术、商业,还是其他领域,只要你能接纳各种限制条件,反而能够激发出创造力。当你觉得一路走得艰难,那么恭喜你,你在走上坡路;当你觉得四面碰壁,那么预祝你,你终将在困境中破壁而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