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跟儿子一起上了亲子语文课,主题是《提高审辩思维做选择》。流程是:识别问题——找出限制条件——列出所有选项并进行推测——做出最佳选择。课程设计得很有趣,听课的过程笑声不断,儿子兴致盎然,讨论起来也滔滔不绝,可是课程结束后一做练习题就傻了。可见,理论归理论,学以致用才是一个大坎儿。

读完题,儿子想了一下说:“周末应该是两天,我选择一天跟爸妈去爬山,一天跟小伙伴去游乐场玩。”
"还有别的选择项吗?"
"没有了。"
"真的没有了吗?再想想。题目要求要列出三个以上的选择呢。"
"真的没有了,我只有这个选择,怎么可能想得出三个嘛!”儿子明显有畏难情绪了,刚才的兴奋已无影无踪。
于是我耐心的给他讲解:“不去爬山,跟小伙伴去游乐场”和“不去游乐场,跟爸妈去爬山”目前虽然不是你的最佳选择,但也都是选择项,可以先罗列出来。
于是我们把这两点写下来,好了,现在有三个选择了。
“还有吗?”
“没有了!”儿子回答的很坚决。
“再想想。”
“真的没有了!”小朋友有点急了,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
我决定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想一想你平时跟小姜约着去大悦城,一般都玩什么呀?”
“机甲英雄!”
“除了去大悦城,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玩类似的游戏呢?”
“对了!”儿子眼前一亮:“我跟着爸妈去爬山,中途空闲的时候可以跟小姜约着在手机上玩游戏。”
“哎, 那这个算不算也是一种选择呢?”
“算、算、算,哈哈四个了!”
“你刚才这个方案既能跟爸妈在一起,又能满足和小伙伴玩游戏的需求,那反过来,如果你跟小姜去大悦城玩机甲英雄,有没有可能同时又满足爸妈的需求呢?”
儿子沉思片刻,突然一下子兴奋起来:“我和小姜去大悦城玩机甲英雄,爸爸妈妈可以去攀岩馆攀岩!”
“对呀对呀,又多了一个选择方案了,真不错!”我投以赞赏的目光。
“那妈妈再问你,约小姜除了想跟他玩游戏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会不会因为你本来就想他了。”
“嗯,是的,挺想他的。”
“那如果你们见面,没有游戏,玩别的你还会开心吗?”
“会呀!哦,我知道啦,我可以邀请小姜跟我一起爬山!”
“这个建议很不错哟。现在有没有觉得好像脑袋被打通了,好主意挡都挡不住呢?”
“哈哈,那反过来我还可以邀请爸爸妈妈跟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
七个啦!小家伙兴奋地手舞足蹈,我摸摸他的头笑笑。
进一步提高难度,我接着问:“如果爸爸妈妈就是想爬山,小伙伴就是想玩游乐场,时间又只有一天,有没有什么办法都满足呢?”
可能是因为思路被打开,信心被激活,原本以为这个终极大boss会难倒孩子的,谁知他沉思片刻,竟然脱口而出:“那我们去找一个建在山顶的游乐场吧!”
哈哈哈哈,完美!我忍不住跟儿子击掌庆贺。
从思维僵化,连三个选项都凑不齐,到才思泉涌,洋洋洒洒八个答案,不过十几分钟时间。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和家长。不否定,不设限,爱心、耐心、循循善诱,才是孩子脑洞大开的最佳向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