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分享(三)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分享(三)

作者: 南街曹淑慧 | 来源:发表于2023-08-08 21:23 被阅读0次

        内容:前言

        页数:1—6

        前言当中引用了小林老师的一个例子,小林老师说他的学生都觉得学校不快乐,当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定会很无语,也很失落。小林老师也不例外,但是在无语和失落之后,他深思了这一表象问题下的本质问题。他说,“因为学生的快乐的含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的含义是不同的”。是呀,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有多少学生明白有多少老师思考过,又有多少老师为此做过些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去年9月,学生刚上四年级的时候,我问他们上学是为了什么?我让他们做选择题,答案一是学知识,答案二是更好地生活。多数孩子回答“上学是为了学知识”,即便有个别学生回答“上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当时给他们讲了很多,可是,面对学生懵懵懂懂的脸,我也只能安慰自己,他们将来会懂的。小林老师的行为就给了我很好的答案。他写了一首诗,抄在黑板上:

          “教室,锻炼我们的地方。

          专心听到最后——锻炼了耳朵;

          专心地观察、发现——锻炼了眼睛;

          清楚明白地说话——锻炼了嘴巴;

          开动脑筋思考——锻炼了头脑。

          锻炼,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小林老师真是一位有情怀、有智慧的老师。

        我们期盼课堂上出现一种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一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在这里,小林老师强调,学习要“与人交往,与物交往”,我觉得与人交往和与物交往,其实都是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就是自主自发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探究性学习。

        “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的重视开头……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里的开头我理解为课堂上的引入环节,引入环节确实非常重要,他有着安定情绪,吸引兴趣,设置情境,明确目的的作用,同时以上也是这一环节的任务。

        “追求相互学习和合作,但是作为合作的前提应是每个学生的必要的自立”,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也经常在评课时强调,小组内讨论之前,必须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否则学生根本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无法全情投入讨论或者人云亦云,不做思考。“学生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时,在一种毫不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其状态真是好极了!”这种状态,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状态。可现实是大部分教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怕他们做不好,一次又一次打断,一遍又一遍强调。学生的自主在哪里?学生的专心致志如何保障?所以我们在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先布置任务,进行自学;(这一环节必须保证学生任务明确,思考时间充足。)再明确职责、引发讨论;(这一环节每个人的分工要明确,最好设置一个计时员。当然老师也要下沉到各个小组了解讨论情况。)还要发现问题,以备交流。(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交流价值的问题等记下来,这样就能做到在班内交流过程中心中有数。)

        在昨天的分享中,我写到:我觉得,课改的实现在于课堂的改变。口号再响亮,模式再先进,都远不及课堂上学生好的学习表现来的实在。”今天就看到了小林老师的一段话,“他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当读到书中的某一句话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时候,这种愉快是可以溢于言表的。这一点前天开会的时候在和老赵姐,会玲,姚婷的讨论中,我们都谈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分享(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co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