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现代人的词典中,其实并不稀见。越来越多的人将人生的际遇与智慧联系在一起,不过,大家也只是说说而已,对于智慧的本质,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在我的认识里,智慧其实是“智”与“慧”,前期从构字法可以知道是日光下所有的学问,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诸子百家,只能是能形成文字的,都可以是智,进一步说读书识字的都可以归为知识分子,但做到后者则很难,慧者,则用心一也,没有心灵的体认,再多的阅读也只不过累眼睛而已,活得越久,越需要“慧”的参与。
![](https://img.haomeiwen.com/i3687975/7fb7fd2d8bd8f106.png)
《活了很久的智慧》很有哲理,如果你只想在忙碌的白昼之后图轻松、找快乐,这本书是不适合的,用句时髦的话,这本书很烧脑。不看此书,你能活得很健康、很平淡,看完此书,你就会发现活得是如此艰难、如此困乏。关于你是谁、你为什么而活着,从古至今,都很少人能想得通透。
玛克斯奥勒留安东耐若斯,西历纪元一百二十一年四月生于罗马,这个年代、这个地方就足以让我们水土不服,原来我们经历了几千年,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仍然还停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令我们无比汗颜的是世界并不因我们而存在,我们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仍然不是这个世界、这个星球的中心,那我们活着的瞬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3687975/daea83c835a02e25.jpg)
文章憎命达,是我学习文论中见得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在阅读《活了很久的智慧》之后,才发现和平时代的我们有了积习,懒惰与安逸的积习,对于战乱中的人类缺乏心灵的关爱,甚至忘却了曾经经历的痛苦,这种痛苦并非虚构,而是实实在在施加于祖辈之身。
往往发誓要建立学科体系的,要么是吹牛,要么就半途而废,很少人在活着的时候能被社会所认可、所承认,这是人性的悲伤,也是社会的必然。像《沉思录》《道德经》之流的,我没有恶意,这类作品言简意赅,任由后人评说,但是作者本人并不寄希望于立书著说而灵魂不朽,更多的是心有戚戚矣。
![](https://img.haomeiwen.com/i3687975/e0c461c33c6cc823.jpg)
中西文化的分野,本来就是为了研究需要,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绝对对立的,我们不能以东方否定西方,也不能以西方否定东风,我们需要兼容并蓄,以开放的视野回眸曾经走过的路,展望未来的路,坚定作为人的意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卑,至少我们生活过,如同昙花一现,也要让思想之光茫闪耀古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