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是一回事儿,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儿。知道与做到之间总是有一个超乎所有人想象的距离。
回想一下自己在小学学习写字的情况就知道了,总是有这样的字存在 —— 它们总是被你天然写错。比如,武侯的 “侯”,会被你自然而然地写成气候的 “候”,那一小竖就是会被你不由自主地加上去,即便是你在被纠正若干次之后也依然如此…… 直到很久之后,直到很多次纠正错误之后,你才能做到 “永不出错”。
即便是很简单的知识,也经常如此难搞,需要很长时间才不出错;那么,那些相对复杂一点的知识呢?当然更是如此。
逻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是我个人的逻辑启蒙书籍 —— 现在已经是第 9 版了。某个阴天的上午,我冲进图书馆,搜索 Thinking,在众多结果中发现了一个我前所未知的搭配,Critical Thinking,而后我选了一本再版次数最多的,就是这一本 —— 因为这本书当时已经是第 3 版。为什么要冲进图书馆搜索 Thinking 呢?因为在那前一天我非常痛苦,有两个人在相互激烈争论,结果我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觉得两个人说的都对!首先这不可能,其次这说明我完全不会思考 —— 起码,我思考的方法有问题。而那时候我已经差不多 25 岁。
尽管在本科毕业之前,已经在各处学习过一些逻辑,尽管自己长期以来误以为自己是逻辑足够严谨的人,可是,依然在多年之后发现自己与一无所知的差别很小很小。因为诉求非常清楚,读书的过程欢乐多于痛苦。全书读完,觉得自己已经焕然一新!可那只不过是错觉,因为没有多久我就发现,自己还是那么经常地掉进各种已知逻辑陷阱 —— 也难怪,几乎每一个常见的逻辑陷阱都有无数的变体。于是,自然而然地,这本书成了我这一生中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书籍。然而,镜像效应总是无所不在,这样的一本我反复阅读次数最多,且对我人生影响巨大的书籍,在另外一些人眼里竟然是垃圾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