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的读书写作,让我对很多道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现分享两个认知,与你分享。
1、读书不一定要全部记住
有时候读一本书,未必真的要一字一句地读完,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关注能让自己产生触动的内容即可。
不要奢望,也没有必要把一整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记住,读完一本书,能有一两个点击中自己内心,让自己产生触动,并帮助自己解决了一些困惑,更好地改变和成长,那么这本书就产生了价值。
如何才能更好读书,让读书更好帮助自己成长呢?
古典老师提出的卡片读书法,赵周老师提出的便签读书法,周岭老师倡导的触动读书法等等,无不强调读书要实践的重要性。
读书是一方面,如果读完就完了,既不思考,又不实践,那读完也就完了,第二天大概率忘记的差不多。
这种读书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书也读了,时间也花了,但是就是没有获得成效,没有得到让自己改变的知识和方法,这样读书的意义何在呢?
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努力去提炼出实践清单,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和方法,通过实践,让这些方法和知识在自己大脑中重新“长出来”,唯有这样才是高效的读书方法。
这就像我们的认知一样,如果你从别人那学到一个方法或技巧,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实践,那么这个信息对你来说顶多算知识,根本算不得认知,就算对你产生了一些触动的想法,那也仅仅是颅内高潮而已。
只有当你经过实践以后,自己有了亲身经历和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能关联到其他内容和感受,而不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唯有这样的认识才能算的是属于自己的认知。
也只有这时的知识,才算得上属于自己的知识。
所以,读完书,一定要问问自己:
我通过这本书学到了什么?
对我有什么改变?
我接下来如何行动?
只有当你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去给别人解释清楚,同时自己也在积极践行时,这样的读书才是最高效的。
2、 把自己产品化
重温了《纳瓦尔宝典》,真是一本宝藏书籍,里面有太多充满智慧的观点和总结,常读常新。
这是一本提升自我的方法论,就像知乎上有人曾经评论过“平和却难掩锋芒,洗练中暗藏宝藏”。
我对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观点是:把自己产品化。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人,而产品化则是杠杆。
通过一些途径让自己借助杠杆,成就独特的自己,才会发挥出个人的最大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想法和观点。
在互联网时代,性价比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写作。
粥左罗曾说,写作就像在互联网上给自己安了一个喇叭,时不时喊两嗓子,就可以让大家看到你。
我自己在这方面深有感触。
自己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其实也不过二三十。如果你有个什么想法或者观点,顶多也就给他们说一遍,不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而写作就像一个杠杆一样,把这个过程放大很多倍,可能让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看到自己的想法,从而有可能会认识到一些志同道合人。
这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其实这也是把自己产品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不断地写作,不断地产出内容,就会让自己不断利用写作这个杠杆,把自己的想法传播给更多人,也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
虽然写作会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是千万不要抱有功利心态去写作,比如我要通过写作赚多少钱,积累多少粉丝,获得什么名利等等。
如果一开始就以这种心态开始,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写作的过程,不是一个线性回报的过程,并非你做了多少事就有多少收获。
更多时候,你付出了很多,可能真的没有任何实际收益,这一点要切记。
你的付出与实际回报之间,存在一段距离。
有的人在付出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辛苦之后,因为看不到回报和收益,看不到成长和改变,就开始垂头丧气,满满地改变了自己的状态,最终放弃了自己坚持的一切。
而有的人却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当然时间也不会辜负他的努力,最终给了他一个良好的结果。
通过写作来获得成长和幸福的人,懂得如何去充分利用这个距离,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一定会有所收获,哪怕是在整个过程的经历,都会让我觉得人生旅程的美好。
而无法坚持的人,因为只盯着结果,过程痛苦不堪,无心坚持,最终结果也就好不到哪里去。长此以往,这种循环也就改变了他的认知,觉得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没用的,最终也就变成了固定型思维,无法再对任何刺激做出回应。
实际上,只有当我们正确看到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这段距离,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才能在未来的坚持的道路上,不断看到自己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