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的相关概念
今天我们要跟他学习的正是如何做读书卡片和如何写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我们做笔记不单是为了记住,更多的是为了理解和应用,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原因。
我们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同样是带着目的去阅读,帮助你达成读这本书的目的。而不是说,这本书里到处都是精华,那我把每个精华都做成笔记——不是这样的。
即便一本书里有很多精华,你也要明确知道哪些对你有用,并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做成笔记——这是做笔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阅读的三大能力
阅读的能力从最开始的只需要记、读得多,变成了需要会搜索、有好奇心、独立思考。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检索信息?如何找到你想要的内容?知识那么多,如何对每一类知识都有好奇心?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书笔记的本质
读书笔记的本质,就是从三大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好奇心、拥有检索能力——延伸出来的,即在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提取其中的精华,并且理解这些内容,之后,这些内容能够被我们更方便地应用。
比如最简单的“5W1H框架”:原因(Why)、事件(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现在讲的内容就是把一个问题说清楚的过程,遇到不同的场景,可以使用不同的框架,这就是知识晶体。所以古典老师才说,一个人有多强大,实际上就看他到底积累了多少知识晶体。
标记
标记,我们前面的内容中讲过,就是我们要在书中做一些标记,这些标记是贴便利贴、用荧光笔标记、折页等,也就是说,要在书上做很多记号。
收集
(1)为什么要收集
实际上,当你的读书笔记做好之后,要做的就是收集。为什么要做收集的工作?因为你只有做了收集,这些东西才能被你集中管理。在“整理学”上有一句话叫作:你看不到就会忘掉它,你看不到就用不到。
所以当你发现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本书里有什么,在进行写作时你就很难用到它们。所以这就是很多人做了笔记,也画了思维导图,但是读完之后就会忘掉的原因,你根本就没有建立一套“笔记的系统”。
(2)收集什么
在收集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哪些是鲜活证据,哪些会让你眼前一亮,哪些会突然打破你的认知,让你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就是鲜活证据,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和收集。
第四季《奇葩说》中,罗振宇最后做总结陈词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概念——裂痕。成长的裂痕到底是什么,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讲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特别棒、特别触动人心。但我们作为一个学习者遇到了这种高阶模型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要把它收集起来,进一步去理解它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整理自己的信息渠道
我们每了解一些新的内容,视野也会随之开阔,但是这些新的内容不仅是存在于书里,它还存在于网络上、谈话中、朋友圈,以及其他的一切媒介中。一旦知道一个新概念,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这个新概念去重新理解世界。不管是通过碎片阅读还是系统阅读的方式,都可以发现跟这个概念相关的内容。
在收集阶段,你需要去关注书中让我们恍然大悟、颠覆认知,甚至反常识的内容。收集这些内容的最好方式是当书中出现一些很重要的图片时,可以尝试做成读书卡片,或者拍下来存在云笔记中收集起来。其他的内容如书上的片段,路上看到的标语,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一张图片,这些都是信息,如果跟我们当前关注的内容相关,就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每个知识晶体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举个关于“兴趣”的例子。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兴趣。如果理解了兴趣金字塔,就会发现培养兴趣、把兴趣变成职业等问题,统统都可以用这个金字塔来解决。
(3)如何收集
有一种收集方式叫康奈尔笔记。康奈尔笔记把一张纸分成了四个区域,第一个是标题区横放在最上面,用来记录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三个区域分别是:现状区,写下目前的状况;问题区,罗列出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策略区是针对现状和问题,在书上找出应对策略。
康奈尔笔记可以用在开会和读书的时候。例如,你对时间管理有问题,那你的现状是什么?有什么问题?你在某本书里能找到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这些内容都可以一一列举出来。
除康奈尔笔记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碎片收集工具,我在前边的内容中经常会提到印象笔记,这里介绍一下印象笔记和全能扫描王。
全能扫描王也是一个我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它可以把文字信息拍成图片,还有将特定内容提亮的功能,整理后的成品跟扫描仪扫描出来的一样,而且是一个免费工具。
全能扫描王跟印象笔记是相连的,我们的图片、作业、书上某个很好的段落等,都可以用全能扫描王拍下来,上传到印象笔记中。
使用“全能扫描王”来抓拍书中的片段
此外,还可以通过像“花瓣”这样的工具去收集一些其他人制作的与读书、知识相关的图片。新浪微博可以直接与“花瓣”相连,假如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有价值的图片、他人做的读书笔记等,只要格式是图片,都可以用“花瓣”收集起来。“花瓣”是一个插件,可以安装在浏览器里直接保存,省时省力。使用“花瓣”收集别人的读书笔记
在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一般会使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处理。视觉化的方式能够同步处理不同的信息,当我们在看一张图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处理图上的所有内容,但如果是阅读一堆文字,就需要逐行逐字去理解,大脑处理图片和文字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所以用简报或者图片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里学习理解更多的内容,这也是推荐大家画思维导图的原因,越简洁清晰的图像,大脑处理起来就越快。视觉卡片
除了文字版的卡片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做视觉卡片
还有一种整理的方式是制作读书PPT。
建立个人“图书馆”
把读书卡片、读书PPT收集到笔记类应用里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处理这些内容。想象一下图书馆的场景:管理员为了方便检索总是会按照书的类别进行整理,并且不同的书架摆放不同种类的图书。我们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也需要像图书馆管理员一样,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收集到的这些内容。
关于如何管理读书卡片,李敖先生的阅读方法值得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全能扫描王这种工具,很轻松地记录和存储大段文字,之后通过图片的剪切,代替了“分解”图书的过程。
收集完读书卡片之后,李敖会按照当前的研究领域进行分类。例如,研究时间管理,就可以按时间管理分类:拖延症、早起、精力管理、仪式、习惯等,再进一步逐层分类下去。按这样的分类方法,当我们想找某些资料的时候,就能快速地进行检索。
有人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拍到的一张图片既讲到了时间管理,又讲到了个人品牌和写作怎么办?第一种方法是复制一份放到另外一个目录下面;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是在云笔记中建立索引,也就是说你可以给一个资料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某张图片既属于知识管理,又属于时间管理,那就给它贴上这两个标签。你在任何时候想起这个事情,都能检索到这张图片。
建立个人图书馆的真正目的在于快速记录和检索,让我们之前收集的内容显得条理清晰。建立了体系化的目录结构之后,我们能很快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
以洋葱阅读法举例,阅读方法分为大脑原理、快速阅读、碎片阅读、主题阅读、精读等,这些类别都可以建立相应的目录。之后,就可以分门别类地将新收集的内容加入进去。如果没有体系化的目录,这些内容就会散落在各个地方——浏览器里、微信收藏里、手机相册里……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经不再要求我们记忆太多东西,记忆和检索等线性的能力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完成,人类需要加强的能力是理解,是学会把知识进行判断和融合。
输出
我们标记、收集、整理了一些信息,但是如果不输出,这些信息还只是存在硬盘里,或在书里而已。
输出有很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分享课
这一章讲的核心框架是标记——收集——整理——建立图书馆——输出——应用的过程。输出读书笔记
最近刚刚看完《番茄工作法图解》,写一篇读书笔记来和大家分享,自己也正在慢慢尝试使用,大家也可以一起来。番茄工作法概述进行了这些思考、整理之后,在输出读书笔记时我们会发现不仅仅是在抄书上的内容,还会有自己的观点产出——结合知识晶体(来自图书、微信公众号、视频节目、韩剧桥段、剧照等)做内容的输出。输出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如分享、写文章、聚会时的讨论等,这些都是知识层面和认知不断升级的方式。
一旦你学会从书中整理素材制作读书卡片,就要坚持每天做读书卡片。读书卡片比文章更好写,写文章需要准备很多内容,而读书卡片的制作非常简单。不要小看读书卡片,如果每天能搞清楚一个概念,通过一年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关注的某个领域所有遇到的问题、不清楚的内容全部解释清楚,我们的专业度也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应用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制作读书笔记的真正目的是把书中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理解和应用。这里的主要内容是读书笔记的应用。我们提炼制作的读书笔记要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就要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学习的本质》一书中曾经讲到,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某个知识,必须经历一些知识创作和传播的情景,否则很难理解该内容。很多人看到一篇好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会顺手转发,之前我给过大家建议,在转发的时候要写一段评论,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一旦加入了我们自己的观点,这个转发的动作就成了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情景,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准备理解,或者已经理解了这个内容。
制作概念卡片的核心观点是明确概念内容。一张卡片其实解决的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个概念是什么。
例如,关于拖延症的卡片,内容应该包括其核心,即拖延症的概念。解释清楚——理解——行动,是卡片的应用流程。举几个例子:理解了“标题”的概念后,进而就知道了写标题的多个方法;知道了早起的概念后,进而就知道了可以为“早起”去设计多种实践的方式。在这个学习的时代,阅读不仅是学方法、学概念、学模型,更应该学习的是理解概念,之后基于概念自己设计实践方法。
例如,上文讲到的康奈尔笔记以及其他的笔记方法,了解了之后,接下来要做各种尝试,听课、开会、复习、做读书笔记时……在这些不同的情景下都要去尝试使用,以达到实践的目的。
使用读书笔记理解了书中某一概念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去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墙,这面墙被划分成很多块,代表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很多概念。个人品牌有很多概念、写作有很多概念、阅读有很多概念、时间管理有很多概念……每个概念就用一张便利贴,上面只写了一个词组。理解了每个词组之后,就可以去探究这些词组之间的关系,比如早起与精力管理联系起来的结果等。当我们把词与词、概念与概念之间关联起来讨论,这些内容就变成了我们的知识体系。
知识和知识之间产生链接(thinking map)
那么,怎么才能让这些概念之间产生关联呢?——用thinking map的八种图形来不断糅合,这是一个非常好玩儿、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也是平时很多读者没有做的一件事情。这就是高手和新手之间的差别,不是在功夫上,而是在执行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