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容淡定过一生.李叔同传》中,有一处写到弘一法师同印光法师一同用斋,只有一大碗粥,没有菜,印光法师在喝完粥后,将碗中的剩米舔食干净后,又注入开水,晃了两下,将水咽下。全程不浪费一粒米,当时的弘一法师还没有这种习惯,但是他并没有发出任何的疑问,只是默默地看着印光法师用完粥,然后自己也跟着照做了。
当时看到这里,觉得特别的不可思议,节俭,不浪费是一种好习惯,但却没想到有人竟能节俭至如此地步。
当印光法师看到有僧人碗中有剩下米粒,只道:“汝是有多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
曾听过一个观点,你可以浪费钱,把钱花出去,那样得到这钱的人便自有他的用处。可是你不能浪费粮食,粮食的储存期是极短的,你浪费了就不可回收了,就是彻底浪费了。人们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不种田地的人,不能真切体会到收种粮食的辛苦。风吹日晒多少日才能有所收获,即便我们是用金钱去购买的,也不应该不珍惜,不应该随意浪费。
作为得道高僧的弘一法师,也一直奉着简朴的原则,生活上他喝粥,吃蔬菜,但从来只吃便宜的蔬菜,不吃贵的蔬菜,而且一直奉行过午不吃的原则。他穿着简朴的僧衣僧鞋,盖着破旧的被子,凡事亲力亲为,不假他人之手。
在印象僧侣生活是清贫的,这没有错,但读到这里,特别震惊的是大师们竟然节俭至此。虽然在当时那个年代,物质上是贫乏了些。今天的我们看来这种节俭断然是无法接受的,也有些不可思议。如果一个人肚子还饿着,怎么学习佛法,怎么传道众人。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用自身的行动影响着无数人。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其实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条件并不复杂,并没有那么多。有能够维持饱腹的食物,足以避体御寒的衣服就够了。超出这些的,追求锦衣玉食,美味佳肴,都是人的进一层的欲望。
如今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感觉自己生存维艰,压力重重,也是因为想要的东西永远得不到满足。也是在满足一个需求之后又滋生出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才会让自己一直处于忙碌,操劳,辛苦之中。
如果我们愿意,能有勇气舍弃过多的物质,有勇气去过简单纯粹的生活,是可以让自己轻松惬意的。但是在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或许已经没有人能做到如此清心寡欲,能把生活过得简单了。
因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舍不掉的东西太多。金钱,名利,地位,荣誉,我们都想要,当然就得付出代价,那就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有时候我们觉得累了,不想走了,但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却将你推着往前走。有时候停不停得下来,已经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总会有很多无形的力量在牵引你走,以至让自己身心俱疲。
我们很难摆脱当前的压力,无法放弃心中的追求,但是偶尔,我们可以慢下来,随手翻阅一本喜欢的书,聆听书中的故事,聆听高人智者的见解。听一曲音乐,品一盏茶,在短暂的时间里,放空自己,畅想做一个无欲无求的懒人,闲人。
在忙碌与奔波的现实中,或许,读书便成了我们排解生活苦恼的有效途径。你若简单,生活便简单;你对生活抱之以歌,生活便回你以歌;你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便会对你笑意相迎。
2023.11.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