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雅俗共续曲霓裳 ——《皇甫风土》述评(2019.010)

雅俗共续曲霓裳 ——《皇甫风土》述评(2019.010)

作者: 益德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0:35 被阅读101次

    雅俗共续曲霓裳

    ——《皇甫风土》述评

    武铁良


    出生于武强皇甫村在衡水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李永奇“为了挖掘、弘扬传统文化,展示皇甫人文风采,铭记历史,留住乡愁,留住根脉,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泽被后世”,自发联络同村于德兴、王汉章、徐英杰、程信通等人组成编写组,利用工余假日调查走访、伏案苦耕,终于2016年末印制完成一部21万多字的村志简编本——《皇甫风土》。据笔者所知,在武强县所辖3镇3乡238个行政村中,《皇甫风土》是继2004年《郭家院村志》成书后印制发行的第二部乡村级史志类书籍。因之,此书问世不但是皇甫村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影响与推动武强县乃至全市的思想文化建设都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

    武强县孙庄乡皇甫村原名李家庄,后因隋代河阴太守皇甫兴迁葬村西而改称皇甫。皇甫村虽位于武强、深州、饶阳三(市)县交界偏僻之地,却在“当地名声赫赫,坐拥武强‘四最’:人口最众(近5000人);姓氏最多(30多个);地势最高(海拔近18米);村址规模最大(东西近4里,南北3里)”,素有“武强县第一村”之称。

    笔者家乡在武强中部,距皇甫村10多里,不仅与该村习俗俚语大同小异,其地理民情也略知一二,故对书中所记述的那些乡土气息浓郁却又已经消失或几乎消失的物态人文颇具兴趣,感慨良多。现仅就其编纂特色谈几点体会。

    一、弥足珍贵的卷首图照

    翻开《皇甫风土》,映入读者眼帘的第一个亮点是卷首图照。之所以称其为亮点,一是数量多,品类全。100帧照片涉及劳动生产、农用机具、房屋街巷、生活器具、古建遗址、农村设施、服饰妆扮、节令习俗、教育文化、村民工艺等等,逐页翻看,犹如进入一个藏品丰富的民俗博物馆,琳琅满目,无所不有。二是多为陈年旧照,再现村史真迹。“人拉耧耩地”“打麦子扬场”“织布机”“20世纪70年代农家吃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四合院民居”“贾氏家堂”“清咸丰年间遗存寨壕”“官坑西畔遗存吃水井”“头戴帽盔儿的乡绅”……无不真实反映了某一时段农村生产生活的原有轨迹,不仅可以保存已经逝去的历史,满足阅历较深读者特有的怀旧情感,加之一帧帧同类事物新旧对照的发展变化照片,还可为近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因陋就简,以土代“洋”。编印《皇甫风土》没有财力绘制地图,编辑组就自己动手、土法制作。“皇甫村地理位置图”是从《衡水市行政区划图》截取相关部分改造而成;“皇甫村平面图”“皇甫村民国平面示意略图”则为手工绘制。一图胜千言。这些以原始方法绘制的村庄地图载入卷首,虽不如标准地图精确漂亮,但其所传递的丝丝缕缕村情信息中,无不折射着主编忠于历史的思想境界与爱土爱乡的高尚情怀,同样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二、独具匠心的篇目设置

    《皇甫风土》在篇目设置上,没有像一些乡村志书那样照搬照套市县级志书篇目框架,对域内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削足适履,分门别类地依序安排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内容,而是本着详独略同原则,从村域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大胆采用板块类目体式,依次分设7个板块,板块之下视需要设置分目、条目,条目为基本记述单元,一事一条,依时叙事。为方便读者了解其篇目构成特点,现将各板块结构层次、入载内容简列如下。

    “皇甫地名”——设条目48个,附文1篇。重点记述村庄建置隶属及街巷、坑渠、地块等地域名称的起因、方位、界线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活动、事件、人物等。

    “皇甫风物”——设条目51个。重点记述工、农、商等社会经济建设、重大政治活动或事件以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皇甫文化”——设条目20个,附文1篇。重点记述教育、体育、文化设施及其活动等。

    “皇甫姓氏”——设分目4个,其中姓氏1个、名录3个,条目35个。重点记述村中各姓氏源流、户数、人口及古今名人。

    “皇甫滋味”——设分目5个,包括腥类、菜类、汤类、主食类、其它类各1个,条目47个,附文1篇。重点记述村内传统主副食品的制作方法、口味特色等。

    “皇甫方言”——设分目3个,其中土语、谚语、歇后语各1个,条目9个。重点记述村民语言特点以及广为流行的谚语、歇后语等。

    “皇甫吟咏”——设作者条目20个,收录诗词37首。另设文作条目7个,收录文学作品7篇。

    从上述量化分析可以看出,《皇甫风土》彻底打破了篇目设置只给特色内容升格、不给一般事物降格的惯例。其升降依据就是看入载事物存史价值、社会影响及其可读性的大与小,进而通过大刀阔斧地对一般性内容合理归并或适度分散、特色事物析置升格和位次前移等方式,分别予以弱化或突出。此举恰恰践行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编纂名镇志丛书方案中提出的“为体现‘名’与‘特’,扩大受众面,提高社会效益,增强可读性,在坚持志体的前提下,体裁运用、篇目设置、资料选择等可作适当创新”的编纂要求,对于乡村级小志的编纂不能不说是一条成功之路。

    三、“叙”“议”俱佳的述体文字

    述体文字在志书中通常包括志首开篇概述、各部类综述和编、章、节和无题序,其主要特征是用较少文字概括一地或一方面发展变化,加之在写法上以夹叙夹议、虚实结合笔法融入作者的认识与情感,可发挥沟通内在联系,彰明变化因果,增强全书思想性、整体性与著述性的作用。《皇甫风土》学习借鉴当代志书编纂经验,对述体文字的运用和撰写给予了足够重视。

    卷首“导言”开篇,以“导言”代概述。全文近3000字,篇幅适中,一气呵成。作者以优美文辞寓情寄事扼要叙述村域位置、人口区划、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及名人胜迹、文化源流、经济建设等基本地情。读罢“导言”,既能了解皇甫村悠久历史、主要特色及其发展概貌,又可受到不忘初心、蓬勃向上的精神鼓舞。

    书中各板块主体内容之前则普遍以精炼之笔撰有300字上下的无题小序。不仅与板块题目以独特版式自占一页,引人注目,而且具体写法上因事而异,或概述缘由、彰明因果,或总结全文、补充不足,或提炼综合、涵盖总貌,或突出特色、显现亮点,或上溯历史、考其源流,或以实论虚,寓意寄情,或评量得失、瞻望发展……。因其爱乡情浓、笔力深厚,无论何种写法,都在横连纵贯、揭示主题的同时发人深省,促使读者继续一一细读所辖条目。下面抄录“皇甫文化”板块无题小序供大家欣赏。

    “作为千年古村,皇甫素有崇文重教尊儒之风。从皇甫调儿、私塾到俱乐部、业余剧团,从书画联谊会再到冀遂诗社,无不流淌着皇甫文化的基因。皇甫村被评为省、市、县文化示范村。

    皇甫人很会享受生活,不过度追求富有,也不传导经济压力,善于把来自文化的滋养变成生活的滋润。一本书,一首诗,一张字,一幅画,一篇文,一根针,一段戏,一曲舞,一盘棋,一杯酒,一招拳……平中见奇,小中见伟,处处显示着皇甫人的兴致、品位、智慧和价值。

    这就是住守家园和在外客居的皇甫人。”

    四、灵活多样的记人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故社会主义新方志尤其第二轮志书特别重视记载人的主体地位及其历史业绩,不仅专门设置人物分志集中展示社会精英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还尽可能拓宽人的记述领域,以多种方式记述各行各业知名人物乃至基层群众的突出事迹。

    以人文资料为主体内容的《皇甫风土》所设7个板块虽未有一块属于人物门类,却在全方位记人和人的活动方面进行了更多探索。其主要做法可归结为下面4种。

    一为以姓氏系人。姓氏在方志中属社会部类,通常只记源流、种类、人口与分布等情况。“皇甫姓氏”板块除记述这些内容外,还对全村35个姓氏均记有开山始祖、现有各户户主、外迁人员及去向。并按照“本籍历朝历代有字可查的人士和当今副科级以上干部、中高级知识分子、艺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企业家”的选录标准随载大量人物简介。以住村历史最久的“李姓”条目为例,文内记有皇甫村李姓始祖、元末纵征大将军李砚芳,现有户主李德瓮等33人,外迁人员李恩荣等43人,简介四机部767厂党委书记李长如等30人。林林总总超过100人。

    二为以事系人。即在入载事物、事件记述中渗透具体人的生动事迹,以深入展现人的作用和时代风貌。此种方法在7个板块以及“导言”“后记”等部分广为运用。“皇甫地名”板块“五节地”条目堪为代表之作。此文在简介该地块地名由来、所处位置以及地势与肥力之后另起一段写道:“五节地内东南位置有一砖井。1970年10月的一天,16队儿童李福攒不慎坠入井中。大学刚刚毕业在皇甫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侯金栋奋不顾身跳井救人的故事就发生在五节地。”寥寥数语,即将与“五节地”有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记入史册。由于系人得当得法,在给“五节地”这一静态事物赋予灵性与鲜活的同时,还使其存史、资政、教化价值随之倍增。

    三为附文系人。近年来,有选择地在某些篇目之后增加附文(包括附记、特记、专记、附录等体裁)日益被一些志书编纂者所重视。《皇甫风土》记事也借鉴此法用于系人。置于“皇甫地名”中的《儿时看打井》,“皇甫文化”中的《皇甫调儿亲历记》,“皇甫滋味”中的《奶奶的五更饺子》3篇回忆文章即是其得意之作。3篇附文中所写的“老哥”“大伯”“老师”“同学”“爷爷”“奶奶”等诸多人物在冬季打井、排演地方戏、过年包饺子等活动中的感人故事,就非常深刻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困难年代不畏辛劳、艰苦奋斗、无怨无悔、苦中求乐的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操,无不给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对正文所记“南大坑”“皇甫调儿”“五更素饺子”等也起到了补充、印证和深化记述效果的作用。

    四为以人系文。皇甫是个文化村,除建有图书室、剧团、秧歌队、书画联谊会外,还建有自己的诗社——冀遂诗社。为集中体现“歌咏皇甫事”方面的文学创作成果,“皇甫吟咏”板块之下设有20个以作者姓名命题的条目,题下各载其人所作诗词若干。但站在志人角度看,虽然其主体内容是充满乡村味儿、生活味儿的文学作品,但透过诗作告诉给读者的还有皇甫人的文学素养与爱乡情怀,归根结底还是突出人。如,书中田园诗人“于德兴”名下载录其所作诗词9首,其中《晨刈麦》的诗文“牛喂五更天,灯磨雪快镰。启明星未落,割麦两车还”和《麦熟看场趣题》的诗文“摊片穰秸作睡床,晚风为我送清凉。多情更是星光灿,一夜秋波递梦乡”等,就以绝佳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了作者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当然也暗含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小麦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五、笔端含情的文字风格

    在第一轮新方志编修中,《枣强县志》副主编步进先生针对地方志编纂因过分拘泥于严谨、朴实、直白等要求,进而导致一些志书语言呆板、僵化、干瘪、生硬,缺乏可读性的现实问题,曾撰文提出“笔端含情”的观点,但响应者寥寥。时隔20余年后,《皇甫风土》在事物记述中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绘声绘色的场景描述、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颇具文采的语言风格等,使我们继《枣强县志》后再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笔端含情的魅力,并引发我们对志书语言创新的思考。下面,试举“皇甫滋味”板块中的“尜尜儿”条目为例:

    “这里说的尜(ga)尜儿,是用棒子面加工制成的一种既当饭又当菜还能当汤喝的风味小吃。用黄棒子面做的尜尜儿,俗称金尜尜儿。

    尜尜儿一般用来做尜尜儿粥。烫好棒子面晾凉,团成红枣大小的圆球拍成小饼子或切成菱形块儿,下到锅里煮到多半熟,再乱棒子糁儿,改用小火慢慢熬。这种做法简单省事、有稀有干,就着红咸菜吃,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别开生面。

    做尜尜儿先用开水把棒子面儿烫了,用筷子搅匀,放凉,稍掺些榆皮面或白面,也可以放一点盐,然后拍成半厘米厚的饼,切成菱形块,放到簸箕里滚匀面粉,下到锅里。多煮些时间才能熟透,盛到碗里,吃起来很香。

    秋收季节,农家满院子都是棒子穗儿。剋棒子粒是手工活儿。秋收不像过麦那样着急。棒子收回来,老人和孩子是剋棒子的主力。新棒子面做的尜尜儿汤好吃。做尜尜儿的时候需加点五香面、葱末儿和盐,那气味扑鼻香。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用葱花、姜末焌的焦儿,是一锅极为可口的美味佳肴。

    月是故乡明。故乡的小吃最醇厚。虽说尜尜儿当主食的年代已经过去,可那碗中飘出来的玉米香永远是人们思念的乡愁”。

    古人有言:著述之难,莫过于志。笔者数十年参与各级方志机构修志活动对此体会尤深,编修未入政府规划的乡村小志想必更是举步维艰。《皇甫风土》是下苦功夫、大功夫结出的硕果,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编者的心血与汗水。然百密难免一疏。此书在个别方面也因条件限制或经验不足留下一些遗憾。但瑕不掩瑜,一部乡村小志能够在传统志书体例科学继承和大胆创新方面亮点频频实属难得。

    (武铁良,1950年生,河北武强人。曾任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助理调研员兼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衡水市志》主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雅俗共续曲霓裳 ——《皇甫风土》述评(2019.0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mo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