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作者: 青缃语丝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23:02 被阅读38次

    中国高考制度中断十年之后在1977年重新恢复。据统计,这一年的报考人数高达570多万人;接下来的1978年,报考人数更多,是610万。在1977年8月4日召开的教育座谈会讨论高校招生问题,因为邓小平的明决果断,决定马上展开招生工作,所以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季举行的,也就是说,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相距不到一年,却有1千多万考生参加,可见当时的人们热切的求学之心和改变命运的迫切心情。

    “读书改变命运”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求学目的,古诗里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等劝人读书的警世名句。但是读书、教育未能普及的古代和近代,只有占少数人口的贵族和有产阶级才有机会上学,中西方都一样。到了现代,大学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因为大学不多、资源不足。不过,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普及,上大学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这样一来,大学文凭是否就失去光环了呢?

    诚然,如果仅仅握着一纸文凭,就想获得好工作、好前程,似乎很难达成愿望,因为这张纸片已经失去八、九十年代的分量。那么,读大学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一直在想,读书非要考虑功利因素吗?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很好的解答了我的问题。翻开书页会发现,吴博士是秉持一贯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来撰写这本书的。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他曾经作为研究员和副总裁分别任职Google公司和腾讯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人,他成功投资了120家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除此以外,他还是作家,作品除了《大学之路》,还包括《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硅谷之谜》等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吴博士为了让女儿能够挑选出心仪的大学,参访数十家英美著名大学,与校长和管理者们详谈交流后,总结出英美名牌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的大学申请指南,而是深入剖析什么是教育、高等教育的理念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学生挑选大学时必须先了解该大学的“性格”。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章,作者就简要分析了亚洲人和欧美人上大学的心态。通常一个人读完高中,掌握的知识足用来以谋生了,但是亚洲人却一定要上大学,而且上好大学,因为拥有优秀大学的文凭才能跻身社会高阶层,获得体面工作和高收入。“学而优则仕”更是自古以来中国学子们的期望,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已然写进我们的DNA中。我们背负着家族的殷殷期盼,读书不是为自己读,而是为兴旺家族而读。而欧美人却不是这么想,一般讲究技能的工作,如园艺、水电、工匠等等,收入很高,不需要获得大学文凭来改变生活。在中国,如果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从事低阶工作,譬如扫大街,一定会招人耻笑和不解;欧美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读大学和选择职业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无需考虑社会眼光和家族期望。

    如今,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上大学已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了。因为大学扩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文凭的含金量似乎降低了。既然如此,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要读大学?结合作者给出的答案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读大学除了接受更深广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就如作者所言,“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更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许多人在起跑线上赢了,却输在终点,就是因为没有跑下去,没有终身学习。这种学习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学习一门技能或者语言,终身学习的目的是终身思考。只有不停地思考,才能体现作为人的意义。

    此外,书里透露了很多一般人不知道的招生内幕,譬如,哈佛、耶鲁等名校,为各国政要、巨富、超级明星的孩子保留名额,而且占据的比例不低。美国大学的招生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没有统一标准,招生过程不透明。很多亚裔孩子按照市面流传的招生指南,除了认真读书取得好成绩以外,还在课外学音乐、绘画,参加义工团体,最后却发现,这些花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其实是白白浪费了,因为“各所大学强调申请者的特长,不是为了给大家指出录取的途径,而是让录取因此做得不透明。”

    《大学之路》提供读者一次深度游,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走进校园,了解不同大学的办校特色,有助于学生申请学校。不过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概括了“大学”的历史,描述了英美著名大学的地理、人文环境,也让读者了解这些的大学的优势以及之所以成为学子们亟亟盼望进入的学术殿堂的原因,深入公正地分析英美大学存在招生不公平现象的历史背景。这本书很有收藏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wp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