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责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邢红霞)
我尝试着沉下心去读外国文学作品,有一段时间了。之前,我是抗拒的,因为翻译过的一些句子,和汉语语言习惯不和,极易打破好不容易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审美逻辑,可是,《追风筝的孩子》这本由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胡塞尼写就的小说,却让我手不释卷。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时时给人于震撼。全书以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为线索,展现了人性中的残酷、阿富汗文化风情、个人与命运的纠结等多种元素。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出自于和阿米尔既是朋友又是仆人的哈桑之口。他们年龄相仿,一起玩乐,一起游戏,森严的等级差别,使得比阿米尔小一岁的哈桑处处维护他的少爷,当哈桑在少爷的授意下做了坏事后遭到邻居的责骂,哈桑也从不出卖阿米尔,那是一种从小就存在于意识里甚至是骨子里的奴性,社会环境使然,人不得不低下本就卑贱的头颅,况且,小小年纪的哈桑在环境的熏陶下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出身不同,阿米尔可以上学,哈桑帮助父亲做家务,而阿米尔还常常利用哈桑的不识字搞恶作剧。即使这样,哈桑始终环绕阿米尔左右,忠实地为他们服务着,并且怀着感恩之心。即使是在哈桑帮少爷捡回风筝时,遇到了“恶少”阿塞夫,并被其侮辱。当时,哈桑知道阿米尔也在场,但他并没有怨恨阿米尔的袖手旁观。在他的意识里,阿米尔贵为少爷,是没有义务为一个仆人去做任何事的。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哈桑是哈扎拉人,普什图人是逊尼派穆斯林,而哈扎拉人是什叶派,在阿富汗,不同派别之间,有着天然的仇恨,且以普什图人为尊贵。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种族和派别之斗做出了牺牲。在明知道是少爷诬陷他偷东西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辩解,并如阿米尔之愿,选择了离开。这个先天兔唇的孩子,在出生7天,就被母亲抛弃,在童年时期,虽不时遭到阿米尔的戏弄,但还处处保护他。幸运的是,他受到两个男人父亲般的爱。最后死于侵入阿富汗的俄国人之手。
阿米尔在哈桑面前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它可以上学,可以吃美味的食物,可以在生日时收到很对的礼物,可是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他的爸爸好像不怎么在意他,或者说不怎么爱他。为了赢得时常对自己冷淡的父亲的欢心,在哈桑的帮助下赢得了追风筝比赛。不幸就发生在那一刻。哈桑为了帮我捡到掉落的风筝,被“恶少”阿塞夫侮辱,而阿米尔因为恐惧近在咫尺,却没有出手。从此,内疚和羞愧折磨着他,他为了摆脱哈桑,设计逼走了哈桑父子俩。战争爆发,阿米尔和父亲出逃美国。在回国探望父亲的好朋友拉辛汗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消息,自己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此时,哈桑全家已被杀死,留下了儿子索拉博。怀着强烈的不安和内疚,阿米尔决定从孤儿院接走索拉博,用实际行动赎罪。历尽磨难,终把索拉博带到美国。
爸爸个多重性格的人。他一方面帮助了很多穷人,用做生意赚到的钱盖了恤孤院,赢得了好名声,一方面他又和阿里的妻子私通,生下了兔唇哈桑。因为出身,爸爸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一个贵为少爷,衣食无忧,一个身为仆人,伺候少爷。为了弥补对哈桑的愧疚之情,他冷淡阿米尔,亲近哈桑,甚至在哈桑生日之际,为他修复了兔唇。爸爸常对阿米尔说:“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他是不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忏悔。 在国家战乱,逃往美国之后,不知逐渐年老的爸爸是否还惦念着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哈桑。在他病重之际,拖着病弱的躯体,替我求亲,娶回了索拉雅。
生活就是一道系统庞大的选择题,人生似乎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阿米尔选择退缩,最终一直愧对哈桑;阿米尔选择救赎,最终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哈桑选择忠于阿米尔,最终得到赞歌……而选择救赎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的决定。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阿米尔,在个人利益在所处的大环境中相得益彰时,我们仅仅是个简单、善良的孩子,而如若个人利益被其它东西冲突时,我们内心中的自私、矛盾、犹豫就会立马现出原形。这时也许小小的一念之差,就可能带来如火星撞地球般剧烈的结果,在惨烈的结果面前我们往往难以选择救赎。当今社会物质文化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也正是在这样高度发展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实在面临了太多的选择与诱惑,人性的丑陋自然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黎明会从黑暗中破晓,过错终将得到救赎。风筝早已起飞,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那追风筝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