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到图三是周五下午在凤凰街文旅旅游中心讲《明朝的苏州才子才女们》;图四到图六是周六晚上在蓝芳华掼蓝书店讲《苏州风俗诗》;图七是今天周日下午在万象书院听魏老师讲吟诵。
去年开始,梁老师很少排我和我哥的园林课,我私下对我哥说,轻松愉快的课没机会上,每次课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读书备课,有点郁闷。
但我向来是个乐观主义者,虽然没机会讲很熟的园林,但是把每次准备新课当作绝好的学习机会,心情就会转好。
果然,这半年来,开了很多新课,为了开新课,读了很多书。为了备课的读书,比平时的随便翻阅,读书速度和学习效率提高了不是一点点。
此刻,深深感谢梁老师给我许多开设新课的机会,也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各位学友,希望我们携手坚持,相伴学习。
为了讲课的流畅,所有准备的材料都要深深刻进脑海。
为了讲黎里古镇,不仅要记住黎里的历史和景点,还要记住每一个牌坊和砖雕门楼,以及它们背后的人物和故事。
迎恩坊,不仅讲特奏名状元魏汝贤,还要知道1244年真正的状元留梦炎,还有他们的人生和故事;端园,不仅要知道郡马故事,还要找到祖孙状元的彭启丰所书的砖雕门楼;甚至还要讲到左宗棠,还要讲到杨乃武与小白菜⋯⋯
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来讲苏州文史是有优势的,相关申时行的玉蜻蜓、相关顾鼎臣顾大麻子的《顾鼎臣》,还有杨乃武与小白菜,从小听评弹不知听过多少遍,评弹评话演员不强调时间,那我理一理清时间,把故事确定在历史长河里的某个时间点,然后弄清历史真相,与艺术加工加以区别,就是很好美好的走读时光了。
室内课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讲苏东坡与苏州,不仅记住苏东坡的生卒年,还要记住他生命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时刻,以及他生命中与苏州有关联的点点滴滴,我梳理着苏东坡的人生,不放过一丝一缕的苏州痕迹,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侦探,目光如炬。
讲大明朝苏州的才子才女们,海量的资料扑面而来,虽然只是泛泛而谈,毕竟有了超大的阅读量,许许多多的知识线索留在我的读书笔记里,即使这次来不及讲,以后有机会涉及相关题材的话,呼之欲出。
我先生朋友、被称为“莲花博士”的罗沈福先生,用了十几年时间潜心研读古往今来的荷花诗,出版了《中国历代咏荷文学鉴赏》(图八)。这两册厚厚的荷花诗被我翻烂了,口齿噙香、回味无穷。
我跟我先生说我一定是罗先生最认真最虔诚的阅读者之一!
于是有了我的《江南咏荷诗》讲座,罗先生讲的是中国咏荷诗,我只取一瓢,我讲江南咏荷,白居易种莲种莲赏莲的故事,与学友们品读得津津有味。
昨晚是讲苏州风俗诗,之前也算泛泛读过的《四季风雅》《风俗里的吴中》《清嘉录》《吴歈百绝》等(图九),这次是一字一句认真阅读认真理解,举一反三。整整三个小时的讲述,只讲了上半年的苏州风俗诗,期待以后还有机会讲下半年的风俗诗,我知道自己在这过程中的深深受益。
周三排了一次评弹课,估计开不出来,但我还是要好好学习一番,讲不讲在其次,周三上午我自己一定会在评弹博物馆细细品读一番。不懂评弹和昆曲,那一定不是一个真正的吴文化爱好者!
我做得最不够的是吟诵,面对魏老师,我是很惭愧的,吟诵作业都没能好好完成,时间不够用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还是我没有足够重视,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把《吟诵传薪》中七绝的韵脚标出来,这次一定要完成,还要补上前面的作业。
对《红楼梦》是真爱!前天为了备课,没读《红楼梦》,昨晚回家后一口气读了九回《红楼梦》,今天下午回家又一口气读了五回,这下终于把前面的欠账全部完成了,接下来每天读三回,其它时间就可以读书和吟诵了。
生活很充实,心情很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