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能把历史和人生连接起来的感悟:
一、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一切的人事制度在设立之时,往往很符合当时实际的,我们总认为古人太蠢,换我上我如何如何。我们其实难以悉知当事人面对的复杂情形,正如我们总会对自己过去的决策过分苛责,殊不知它在当时,也有一番当时看来很合理的考量。很多决策,让你重新回去那个时候,再做一遍,大概率还会是老样子,在那个复杂情况下,那个选择可能已经是最好的了。无论怎么选择,一定会有遗憾,真正重要的是承担现实,基于当下去思考如何做,然后继续出发。
二、少些刻板印象,大多对人对事的评价不过是主观加工。
历史上对同一事件,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就秦灭六国一事,《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不惜笔墨,屡次铺陈。究其原因,是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现实考量,比如,杜牧写《阿房宫赋》是基于唐朝后期的奢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一切的评价,不可避免的受到评价者的主观加工,一句评价,其实总藏着评价者即时的主观的情感和经历。别人对你的评论,更多的是藏着他的一整个世界,很多时候,无关于你。
三、我们常说的改变自己,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去时时调整,否则只能是刻舟求剑,求而不得。
我们读历史,经常为改革家的大无畏精神感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确实振奋人心。我们常常感到共鸣,因为我们也时常想着去改变自己,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我们去看历史,成功的改革有几次?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是说,我们往前走一段时间,我们面对的情况就有了改变,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理,当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改变时,他们所面临的情形与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时常为改革家热泪盈眶,因为他们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最坚毅的灵魂,他们的精神是超越性的,这些不会因为结局的悲壮而减少我们的感动。我们也向往改变,希望改变,但也应该从历史的改革中看到,悲壮是改革者的底色。我们要从与变法者的对话中,看到他面对的整个世界,我们去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中,思考我们如何迁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