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大名,终见真形。
电影的译名土不土洋不洋,早先还以为是霓虹国出品。初初看了电影,却感觉到鲜明的美式政治正确必备元素——残障人士、少数族裔、同性恋者、白人男性反派,不过至于这是否是帮助此片拿下奥斯卡的关键因素,或未可知。机密实验室和水怪的背景设置让我想起尼斯湖的传说(讽刺的是,尼斯湖水怪作为最负盛名的水怪传说偏偏处于文明的大不列颠,而不是片中所说的“野蛮”的南美),在不是夜间就是阴雨天的、整体色调湿冷的布景下,故事显得温热(原谅我,男主黏湿的形象实在让我难以说出“温暖”)。
观影前不小心瞥见的只言片语似乎都是在对片中的主线跨物种的爱与性抒怀,甚至淘票票上面一篇影评将之理解为“there must be someone for you”。私不敢苟同。但关于影片中的爱,和其在生活中生活中的延伸,却有些蠡测在此。
先问一个问题,女主和男主的爱情,真的是跨物种之爱吗?
跨物种之爱?也许生理上是(经过师兄点破,也许连生理上都不是)。但是影片中的“他人”——譬如女主的舍友老爷爷,同事黑人大姐又并没有对他们的爱(甚至性)展现出过多的惊诧和不解。并且,男主尽管是水怪,但其外在形象、对于语言和音乐的理解能力还是非常接近人类男性的。也许在女主眼中,这只不过是一个相较于普通人类男性拥有更粘腻的带有鳞片的皮肤、稍显奇异的指蹼与瞬膜,以及更健硕的身材和腹肌的“男人”。不禁感叹人类的想象或者说是勇气是有限度的,正如中国古代神怪小说中的狐精花妖也必须化作曼妙人形才能与书生相恋,女主对于男主的爱恋实际上并没有遇到很多所谓的“物种间的鸿沟”。所以,关于这段爱情的判断与判定“异性恋男性将mtf药娘当做真正的女性并产生恋情”的性质一样难以言说。
爱之形何似?那么,让我们暂且将爱的性质放在一边,来看看爱发生的条件。女主是哑女,但她也是一个有着正常的感情和生理欲望的人类女性。尽管影片中这段爱情的发生速度在我看来有点过快,但就女主自己陈述以及显见的事实,她坠入爱河的最重要推力就是完全不带偏见的理解和接受。由人类社会规范赋予的对于生理缺陷的偏见的缺失,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充斥着对自身缺陷正面或负面的care环境下的女主来说,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一种致命的温柔。这温柔太难得,这关于孤独的共鸣太强烈,可是这种力量,如何就强大到能带着女主(以及男主)跨过友情与爱情之间的无法解释的坎,让他们不在相濡以沫的同病相怜驻足呢?
大概爱情本质性的方程式是难以获知的。试图去找爱的充要条件,却总在假设的验证阶段发现无数阴差阳错的特例。总有某些看起来反应物和条件都不具备,却在方程式的另一段缠绵,也总有某些似乎万事俱备不欠东风,却迟迟走不到更远的地方。爱之形,也许只能通过归纳演绎看个轮廓罢。
不可知大概才是常态整部影片还有很多可悲可谈可叹之处,关于政治,关于阶级,关于伟大而卑鄙的人性……笼罩影片后半段的绵密雨声犹在耳畔,我基因里穴居祖先的残留作梗,暂无力一一道来了。
此为剑头一吷,贻笑大方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