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必定要临帖。取法乎上,与古为徒,在不断临习古人的字帖中,可以锻炼心灵的感知力、眼睛的观察力和手上的书写力,从而习得书法之能力。临帖,从方式上来说,有对临、背临;从内容上来说,可以节临、选临、通临。每一种临写都很有意义,训练侧重点不同,可以穿插着进行,在青灯黄卷、日复一日的书法学习过程中不失为一种乐趣。
时间允许的话,我觉得通临字帖是可以短时间内巩固所学字体、快速提升手中功夫的有效方法。好比游览一处名胜,你慕名前往,如果仅仅欣赏了大门口的景致就离开,难免可惜,细细游览一遍,才可对该名胜有个整体的认识,并且认识才会深刻。跟着西西老师学书法一年半以来,我也通临了一些经典字帖,有困惑迷茫的时候,也有喜悦欣然的时刻,所以有了一些小感悟。
一、通临要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的帖子,肯定不能马上通临。盲目的通临只是抄书,更可怕的是在不断巩固“错误”。在老师的指导下,扎扎实实把基础打好,从点、画开始学习,然后单字练习,对比、修改,再练习,一遍又一遍,基本掌握该字体的技巧、结构、法度之后,通临才会有效。
二、读帖非常重要。读帖不是简单浏览,而是认真地看,仔细研究。平时我临习时,通常看一下字帖写一下,但仅仅是练字的时候看还不够,一定要提前看,多加揣摩和体会。通临前更要认真读帖,这样可以看到笔画的粗细、字体的结构、提按的变化、整体的章法等等,特别是后面还没写过的字,读帖后,能加深理解字帖的整体气质,通临时才会心中有数。褚大人的《大字阴符经》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功夫是纤毫之争”,因为带有行书笔意,书写灵活,练习过程中,笔画的轻重缓急、牵丝连带、转折换锋让我完全应接不暇,稍稍不注意、或是反应迟一点,字就完全不一样了,怎么办?只有读帖,读帖,再读帖。
三、“眼高手低”不要怕。每次通临完一篇字帖,我都能深刻体会到书法的博大精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到了我的“渺小”。下定决心要通临字帖时,我都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会越写越好,但事实往往是,密集练习两三天开始,我就对自己写的字各种不满,而且相当痛苦,我能意识到,但我写不出来。我很疑惑:认真读帖、大量练习,为什么越练越不好?是方法错了嘛?不是的,我再看老师的教学视频,我觉得我没有理解错。想起去年春节我写了很多对联,贴在老家以及亲戚家,到五一放假回老家一看,觉得当时怎么有勇气贴出来的?自己都能看出很多问题。当时我在群里提到这个事,西西老师说:“这是好事,说明你进步了。”是的,能一眼看出以前看不到的问题,说明我的眼力提高了。我也一下子明白,在读帖揣摩、心摹手追的过程中,我眼力的提升速度超过了手上功夫的提升速度,这样的“眼高手低”会造成认为自己越写越不好的假象。刷完第二遍欧阳大人的《九成宫》,我觉得自己太弱了,太“渺小”了,但是当我拿出第一遍一对比,心里乐开了花,进步看得见。眼力包括心的感知和眼的观察,它指挥着手在不断练功夫,待到手上功夫进了一阶,就是大师们说的“心手双畅”吧!
四、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练习中常常有一下子过不了的关,比如我曾经写字占满格,领会不了老师讲的章法,一时间怎么写也改善不了;又如通临中,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和字帖差距太大,怎么练都事与愿违……这样的情况常常让人不开心,但是我练习书法肯定不是为了让自己不开心啊!很多书中都提到,在喝得熏熏然时,王羲之提笔写下《兰亭集序》,一气呵成,潇洒隽永,令人赞叹不已,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酒醒过后,又写了十几遍,都不及原来那篇,因为书法创作时的那情那景、忘我挥发的状态不同,作品呈现必然不同。连大书法家们都无法复制自己的作品,何况我们这样的初学者?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一遍遍的练习中,不断接近原字,做到形似甚至神似,但不能太苛刻,要如实接受自己现有的能力。这样,书法练习才能愉快地进行下去。
五、字帖常临常新。小时候读《红楼梦》,囫囵吞枣,看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如今再听蒋勋老师的讲解,才了解到原来这本小说包罗万象。临写字帖,也是如此,常临常新,不同阶段读帖、临写,理解是不一样的,总有新的感悟。所以通临完一篇字帖不是结束了,过段时间再来临写,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要不骄不躁,但不要苛刻;要好好、如实地对待自己,但不要懒惰;要大量练习,但不要机械重复,要思考、积蓄、成长。完整地临写优秀书帖,是可以让我们通过大量的练习,对字帖的笔画、结体、法度和整体笔势了然于心,如此方可在浩瀚的中国书法艺术之海中前行,看到更多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