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篇游记,写景写物,掺杂典故。却又不想费心思谋篇布局,信笔而写几行,想来一切都需讲机缘,人、事、文字,总需因缘际会方能有一番相逢。
最近关小阳提起几次,想找个寺院去转一下,先是在西安,准备去兴善寺,因故未能成行。后又想找个周末去白云山的能仁寺,又因下雨未去。
终于遇个周末,天气晴好,又无杂事,想起,在市区的六榕寺可以一行。六榕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因苏轼游览该寺时见有六颗榕树,提笔在寺墙上留下“六榕”二字,清代遂以六榕为名。寺内以“六榕花塔”为标志,为广州佛教五大名寺之一,供有禅宗六祖惠能铜像。
很多人可能不知六祖之名,却多听过他那首著名的偈语。相传当年禅宗五祖弘忍为考察门下弟子,要求众弟子做一首偈语。首席弟子神秀写了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并题写在寺庙墙壁上。估计是神秀对自己作品颇为得意,想写在墙上嘚瑟嘚瑟。看来不管文豪、还是和尚,还是留“xx到此一游的游客”,都喜欢在墙上涂鸦。墙壁就是当时寺庙的微信朋友圈。
当时在寺内厨房打杂的惠能看到后,在神秀的朋友圈下回了一条“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看到后,认为惠能悟性非神秀可比,遂深夜将自己衣钵传给惠能。六祖惠能返回南方传经讲道,成为禅宗一代宗师,自是源自这首偈子。
读六祖惠能这首偈语,虽然不能像六祖那样顿悟禅之机要,见性成佛,却也埋下了一线机缘。
在对禅、佛有浅陋认识之前。所有对神佛的理解,都来自幼年时,村中老太烟雾缭绕中,在早已改成小学的寺庙遗迹前,虔诚磕头祈祷的景象。当时神佛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每次在神佛享用完摆放的贡品后。奶奶、婆婆们路过学校旁我家门口,送我的饼干,奶糖之类的。不知沾哪路神灵的光,让我对神佛有着很现实的喜欢。随着年龄增长,早已对那些馈赠趋于应付。好几次,都把吃不完的东西,扔掉之后再回家。而慢慢随着上学,让我对向神佛的祈求祷告,当做愚昧无知地体现。那些当时馈赠自己饼干、奶糖的婆婆奶奶,成为我心里嘲笑的对象。 对神佛也没有丝毫敬意。觉着自己也不可能和神佛有半丝牵连的关系。
年龄增长,后来又总疑惑过去很多智者、名士,对佛、禅痴迷。带着解疑答惑的心理,自己有意无意,零星半点看一些相关文章,也粗浅地解答了我心中一些疑惑。“佛”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对佛的执着,其实是对境界对智慧的执着。那份执着不为修来世,不为祈祷世俗的祸福,而只为现世内心的修为,在佛理禅机中参悟人生智慧的境界。
有了这点认识,闲暇时,也浏览一点佛禅文字,最初让我感受到禅机智慧的就是六祖那首偈语。由那段文字,去认识和了解六祖的生平。六祖不识文字,却能通晓佛理,顿悟禅机。“诸佛妙理,岂在文字。”惠能在南华寺弘法三十几年,而后坐化。留下真身舍利供后人凭吊。
人生中多是有了某个引子遂引发后来的一切际遇,一切看似无关,也许已早有前因。六祖因一首偈子得传衣钵,我因一首偈子而知六祖。而又机缘巧合分别在南华寺、六榕寺沾一点佛心禅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