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得道统真传

《中庸》得道统真传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5-22 06:00 被阅读0次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

    ......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

    ......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

    朱熹说,尧舜禹是天下伟大的圣王,尧帝把帝位传给虞舜,舜帝把帝位授予大禹,这是天下最大的事了。天下伟大的圣王做天下最大的事。在他们权力交接的时候,尧帝和舜帝叮咛告诫继位者的,无非就是这几个字。那么,天下的道理,难道还有在这十六字之外的吗?

    从此以后,圣人代代相承,成汤、周文王、周武王为君王的时候,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和召公是辅政的大臣,君臣都继承前代的传统,十六字世代相袭。

    孔夫子虽然没有帝位,但他为了继往圣开来学所做的事,其功绩反而超过尧舜。但是,当时能够懂得孔夫子的,只有颜回和曾参,因此只有他们所传的学问才是孔门的正宗。

    曾参再往下传,道统的继承人是孔夫子的孙子子思(孔伋),这时距离古代圣王和孔夫子已经很远了,各种异端学说兴盛起来。子思担心时间越久,大道的真义将失去的越多,于是推本溯源到尧舜传位时的十六字,并以平时从父师处得来的教诲相验证,再交互推理演绎,著成《中庸》此书,以告诫后学者。因子思对圣道失传极为担忧,故他的行文非常激切;因他思虑非常久远,故他的学说非常详尽。

    朱熹认为,文中“天命率性”说的是“道心”,“择善固执”说的是“精一”,“君子时中”说的是“执中”。

    朱熹的意思是说,《中庸》的内容与前圣的十六字箴言完全一致,因此,他接着说,虽然时间已经相去千有余年,但子思所说的与先王的本意一点没有差别,就像符节一样完全吻合。

    朱熹这里实际借用了孟子的话,《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朱熹说,子思历选先圣的著作,提纲挈领,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而写成《中庸》一文,对道学的阐述没有比《中庸》更清晰而全面的了。

     ------《中庸章句》审读0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得道统真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la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