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诗》云:“邦畿( ji )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 min mán )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 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一章引经据典,讲止于至善。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是《诗经-商颂-玄鸟》的一句,
意思是:王者所居的京畿都城,地广千里,但也不是无限大,总是有当止之处,就是人民居止之处,再往外走,没有人家了,就不在都城范围内了。国都那么大,也有居止的地方,可见凡物各有当止之处,止于至善。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出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拟声词,是一种鸟叫声。丘隅,是山上丘壑里树多的地方,那地方最安全,黄鸟就筑巢在那里。
子曰:“于止, 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知其所止,强调的是一种进退有度的洒脱,什么是有度,该做到什么程度,而不逾越。孔子读到这句诗,感叹说:“对于止,知其所止,人还不如鸟吗?”
在这个问题上,人确实不如鸟。因为人的想法太多!私欲的作用下,总想再往前拱一拱,于是就把自己置于险境,不能止于至善。有句网络流行语,人无所谓背叛,关键在于背叛的筹码有多高。往前拱一拱,利润有多大?是关键。
马丁的《资本论》中的著名引言来自邓宁的小册子《交易的工会和罢工》如下: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一句“对于止,知其所止,人还不如鸟吗?”如当头棒喝!
原文:《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 wū ji xī )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句话出自《诗经,文王》。穆穆,是深远之意;於,是叹美词;缉,是继续;熙,是光明;敬止,是无所不敬而安于所止。曾子引用这句诗,举例子文王,明明德止于至善,就是继续讲解,止于至善,文王的所敬所止在于哪里呢?为君的道理在于仁,文王之为君,所存的是仁心,所行的是仁政,尽所以为君之道,没有一丝一毫的不仁,这就是止于仁。
为臣的道理在于敬,文王为人臣的时候,思诚以立心,谨慎地格守职责,尽为臣之道,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敬。我们作为草民,可能没有机会为人臣,但是我们有师长、有上司,我们就要做好敬,敬也不止此,我们可以扩充放大,心怀敬意,对万事万物充满敬意,我们便不会有傲。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他对于傲的解决方法就两个字“敬”“谦”。
为人子的道理在于孝。文王之为人子,事奉他的父母,常怀着爱慕的意念,对于那为人子的道理,竭尽而无所遗漏,这是止于孝。孝又有两点最难,一是除了生病不让父母担忧,二是与父母相处,不给父母脸色。能做到这两点,我们孝就止于至善了。
为人父的道理在于慈。文王之为人父,教诲他的儿子,都成为继承家业的好人,对于那为人父的道理,教诲孩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做一个君子,也不添加自己的志向,这是止于慈。作为父亲,对孩子要像放风筝,牵着那根绳就可以,不要把自己遗憾强给孩子,自己没做到,凭什么让孩子做到,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作为父母,给他力量,让他尽己所能飞的更高。
与人交的道理在于信。文王与国人相交,言语句句都是诚实,政事件件都有始终,尽得那交往的道理,而无一丝一毫之不诚信,这是止于信。
文王之能敬而知止,当然不仅仅在这五个方面,这五条只是大的纲目。我们学习到这里,要切己体察,事上磨,事上练,代人自己,扩充放大,触类旁通,这样对于自己面对的每一件事,就能做到止于至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