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关洪刚,感谢格格老师提供的读书平台。感谢tobey老师为每次分享的辛苦付出。今天我的主题是:人生是一场修行。我将以3个观点为大家做分享:1.灾难,2.父亲的爱,3.觉醒
每个人除了生老病死是平等的,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社会分工不同,各人角色不同,赋予的社会功能和责任不同,承担的义务不同,地位不同,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轨道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差异很大,有差异就有不平等。所以我们不必纠结那些本就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这些可能是别人拥有的,让你羡慕不已。这辈子你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过怎样的人生,老天已经安排好了,听起来有些宿命,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自己的轨道里安分守己,是我们普通人该有的样子。不要刻意、拼命想挤进别人的轨道,这样会容易脱轨。你的能力和德行不足以支撑,早晚会出问题。比如有社会地位的人,能轻松拥有很多资源,而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想拥有同等的资源,那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结果很可能就得不偿失,悔恨终生。社会是分阶级的,看清这一切吧,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光芒,而忽视了背后的背景。当然,极少数的成功者总能改变命运,冲破各种阻碍,打破这些禁锢,又有多少人在这个道路上倒下了。
一.灾难
书中的第一章大多是对场景的描述,无论是从高处跌落还是烧伤,很少有作者的所思所想,她甚至会觉得父亲的话理所应当的是自己的观点。 从目录开始就感觉世界已经乱了套——“悲剧之后的闹剧”“大房子里吵架的女人”“两双挥舞的手臂”,无处不透露着癫狂和隐隐的神经质。果不其然,灾难频发:险些从高处掉落到废钢斗车里的小女孩儿、抽油缸后引燃了牛仔裤的小男孩儿、欺负了一个又一个弟弟妹妹的哥哥,是的,我把他们通称为:男孩儿女孩儿,因为我觉得这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同时这也是我能想象得到,但又不愿去如此设想的世界。
除了肉体上的伤痛和恐惧以外,还有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她照顾的疏失,当母亲和她针对她到底是16岁还是20多岁的年龄进行争执的时候,我不知道作者心里还会不会有悲凉和绝望,还是已经无暇顾及习以为常了?
2.父亲的爱
第二章作者开始走向接受教育的途径之后,自我意识开始抽枝发芽,无论是和外部、还是在她身体内部,都有了很多激烈的思想碰撞。 他感觉时间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他忧心忡忡地瞥一眼划过天空的太阳,焦急地掂量每支管子或钢条,在爸爸眼里,每一块废品就是它被卖掉换来的钱,扣除整理、切割和送货的时间成本。每一块废铁、每一圈铜管都是一分、一毛或一块钱——如果提取分类的时间超过两秒,利润还要打折扣——他不断地拿这些微薄的利润权衡家里的日常开支。他计算出为了让家里亮亮堂堂、暖暖和和,他必须极其迅速地干活。”
父亲的荒诞和母亲的附和,让我一度在看书的时候惊叹一句“有病”。但在这儿,我也想聊聊压在他心底的父爱。塔拉的父亲始终活在对时间的恐惧中,争分夺秒地扛起家庭的生计。这样的父亲,还怎忍心责怪?
再有,我在思考: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在他的认知系统里,他觉得顺势治疗是有疗效的,他觉得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上帝的旨意,他在这套逻辑的指导下,爱人的方式可能与我们所求的不一样,但是却能够在他的逻辑里面形成自洽,在这样一个自洽的宇宙中,他把自己都骗得死死的。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买了1000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哪怕是父爱,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宇宙观中体现出来的。全书我唯一一个落泪的地方,来自这位老父亲的这句低喃。我不能否认在他的世界观里,他对子女沉沉的爱。冷静地想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我都觉得异常气愤,觉得她所谓的家完全不值得任何留恋的时候,她还愿意为了连接家庭而努力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爱为名的伤害不是伤害,理所当然应该被接受和原谅。
3.觉醒
没受过教育却能一路考取名校;许多接受着精英教育的人挤破脑袋,也未必能考取的大学,她却一路披荆斩棘,顺利就读,甚至在比尔盖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我的自学能力在她面前不值一提。”
我很好奇“一个没有上过学,甚至在早期没有怎么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女孩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的答案是:“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没有辜负自己的经历。”三角学容易理解了,是用我可以理解的语言写下的信息,来自一个白纸黑字充满逻辑和秩序的世界。”
在作者苦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世界将可以用这份知识来解释,这是何等的魅力啊!
“回首往事,我发现这就是我的教育,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我学着弃我而去的那个哥哥的样子,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努力而仔细地研读一条条摩门教教义。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好奇心是一种奢侈品,只有经济上有保障的人才有权享有。我的心思被更多迫切的问题占据,比如银行账户的确切余额,欠了谁多少钱,我房间里有什么东西能卖上一二十美元。我提交作业,复习备考,但我做这些不是因为对课程真感兴趣,而是出于恐惧—平均成绩稍有下滑,我便会失去奖学金。”
这是在教我们对看不懂的事物要保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那个学期,我把自己交给大学,就像把树脂交给雕塑家。我相信自己可以被重塑,思想彻底改变。我强迫自己和其他同学交往,一次又一次向别人笨拙地介绍自己。接着我着手清除挡在我和他们之间的障碍。”这里的关键词有“重塑”、“彻底改变”、“强迫自己”、“着手清除”,这里体现了作者成功背后超越常人的渴望,恐怕她是不想成为生了一个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姐姐和一辈子开叉车的哥哥;我一直得A。这真是一个奇迹,我只能这样解释。每天晚上我都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相信这是为赢得上帝的支持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即使受到上天眷顾,我们也需要坚守那份坚持。而作者最终能成为剑桥的史学博士,也正因为她这份以终为始的选择。我意识到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了世界。如果我能接受他们所写的东西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话语和修正过程的结果,那么就说明大多数人认同的历史不是我们被教导的历史,我可以构建一个世界,生活在其中。我对以上的分享做个总结:1.灾难,2.父亲的爱,3.觉醒。
最后为大家分享一句金句:不去追逐,永远不会拥有。不往前走,永远原地停留。
感谢大家的聆听!
网友评论